|
|
听《函数的奇偶性》有感 听了唐老师的《函数的奇偶性》一课,获益匪浅。总结如下: 一. 善于调动课堂气氛 1.善于发问 在本堂课中,唐老师向学生提问很多,我初步计算了一下,本堂课大约提了三四十个个问题,平均每一到两分钟就有一个问题,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因为但凡是个老师都会向学生提几个问题,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或是检查学生的听讲状况。实际上提问功能显然不止如此,一个善于发问的老师每一个提出来的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或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透彻的思考。在本堂课中,比如“是不是所有满足 的函数的图像都关于 轴对称?”“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定义域都关于原点对称吗?怎么理解?”……这些问题提的精到而准确,有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双向性,有的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重理解轻机械化记忆的上乘学习方法。显然,唐老师是一个善于发问的老师。 2.善于聆听 在课堂教学中,聆听学生的发言是一种能力。一个善于聆听者不仅要能够知道别人说了什么,还要能迅速的抓住对方表述的关键并予以恰当地回应,这需要聆听者有着敏捷的思维。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唐老师或肯定或鼓励或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了很好的暴露和发展。善听者就应该是这样。 3.善于追问 追问既是聆听的一种延续,又是对学生思维中的一些不足的引导和点拨。在学生对问题的表述不够准确或者不够精炼时,唐老师都能及时地通过追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能及时自动纠正。 4.善于设置悬念 一个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就好像是一个探案的过程,所以,如果一堂数学课能够上得像探案一样,必然会“勾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唐老师在讲到“奇函数如果在 处有定义,那么必有 ”这一结论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向学生传授或证明这个结论。他是这么处理的:为一个习题时画图时,“突然”发现“ ”对应的点不知道怎么画了,这怎么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一下子就惊奇起来了,积极动脑,最后发现了这一结论。——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设置悬念的人,当他抖出包袱时,必然语惊四座。 二. 注意概念的理解与深化 数学老师都知道一个事实,概念课难上。因为一堂好的概念课,从问题情境的设置到问题的生成再到问题的分析探究及至概括总结,都必须精心设置,以达到行云流水,自然生成的效果方为上乘。再者,概念课还应让学生理解概念中的种种精微之处,对这些精微之处应通过多手段让学生加以辨析,琢磨,体会。否则,后患无穷。唐老师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方式多样,通过问与追问进行思辨,通过数与形相互辉映,通过练习与总结加以巩固等等手段帮助学习深刻理解了函数奇偶性的本质。 三.例题处理成熟 1.例题的设置 本课中的例题设置繁简得当,入口浅,寓意深,充分发挥了例题的示范作用。通过例题不仅仅很好的回扣了本课重点知识,还通过例题总结出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 2.例题的教学环节 这节课的例题教学环节是这样的:师生分析——学生板演——总结点评。例题在幻灯片上呈现出来之后,唐老师并不是一道题一道题逐一讲解,而是把几道小题做一个整体分析,得出判断奇偶性的两种常见方法。随后让学生板演,自己则在学生中巡视。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约教学时间,节约时间就意味着高效。学生做好后,然后一起总结点评,这种例题教学的模式值得学习,值得推广。 3.例题的总结点评 我注意到,唐老师的例题点评大致做到了这样的一些方面:(1)方法的进一步提炼与总结;(2)方法的对比与优化以及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3)方法的补充(比如,对非奇非偶函数可用特殊值法)。 四.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在讲到奇偶性后,唐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满足 的函数的图像都关于 轴对称?为什么?”,应该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它可以很好说明函数奇偶性和图像上的对称性是互为充要条件。实际上,数学中的定义都具有这种双向性。可是,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很多学生表述不清楚。问题在哪里?实际上,学生是对于这个问题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加以引导——“如何证明一个图形关于 轴对称?”,并告诉学生通常要证明一个图形关于 轴对称即是要说明:在这个图形上任取一点 ,其关于 轴的对称点 也在这个图形上。这样学生目标就明确了,具有可操作性了。 当然,任何人的课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完美,但是,我们有时却可以在某一些方面做到相对完美。唐老师通过这一课,向我们诠释了另一种完美——能忽悠住学生就是最大的完美!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毕生应该追求的一种能力——课堂驾驭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