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图找关系 设计理念 整节课的预设都是以王老师一天所经历的生活情境为题材引导学生猜测、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兴趣盎然、倍感亲切,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比图表与文字叙述的同一件事件——一天气温的变化情况,体会到数学语言的简约之美,从而更加喜欢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用图表描述事件或行为的优越之处——直观、简明;从而使学生产生要学习看图表、画图表的需要,体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实际问题的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现象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直观、简明的特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数学应用的意识。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展开学习的,为下学期进一步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准备。本课题主要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呈现一些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寻找图表中的信息时体会到图表的直观性;在分析图表数量关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应用图表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感受到用数学图表来描述事件或行为的简明性。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例里相应的图表、每生一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 猜一猜 想一想 [用猜测的形式引入新课的探究,符合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实物投影仪投影出下图)猜一猜:这幅图反映了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气温(摄氏度)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时间(时) 引导学生发现(1)看图表的方法——要纵横轴兼顾,横轴表示的是时间,纵轴则表示气温;(2)弄清每一个点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如第一个点,从横轴看是表示7时,从纵轴看则表示气温为16摄氏度,即第一个点表示7时的气温为16摄氏度;(3)弄清每一种线段所表示的意思,如上图中的上、下斜线分别表示气温在随着时间上升或下降,而水平线则表示气温保持不变…… [虽然有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作为基础,但对于以上的知识点还是不能高估学生的能力,这一环节的再认识、再巩固、再提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千万不可忽视。] 由此引出课题——《看图找关系》 教师揭示谜底——出示上图表的表头标题“福州市2006年11月1日7时至21时的气温变化表”。 [在为猜测找依据中学会看图表,体现玩中学。] 再出示一段文字描述的福州市2006年11月1日7时至21时的气温变化情况——福州市2006年11月1日7时的气温是16摄氏度,8时是17摄氏度,9时是18摄氏度,10时是19摄氏度,11时是20摄氏度,12时是21摄氏度,13时是22摄氏度,14时是23摄氏度,15时是23摄氏度,16时是22摄氏度,17时是21摄氏度,18时是20摄氏度,19时是19摄氏度,20时是18摄氏度,21时是17摄氏度;从7时到14时,每过1时气温就上升1摄氏度;14时到15时气温保持不变;15时到21时,每过1时气温就降低1摄氏度。 2、对比“图表”与“文字叙述”,你想说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两份材料说明的是同一个事件,但是图表更直观、简明;文字叙述则显得抽象、繁杂。从中感受到用图表来描述事件的好处——直观、简明。 [通过“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用图表描述事件的直观性、简明性,同时也产生要进一步学习看图表,甚至是画图表的需要,体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 上面这张图表是王老师记录的11月1日气温表,在这一天里,王老师又用图表记录下了许多事件和行为。通过刚才的探究,王老师想考考你们看图找关系的本领是否提高了。 [以王老师一天所经历的生活情境为主线贯穿整堂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考一考 练一练 1、王老师在乘公共汽车来学校的途中,记录下了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行驶的情况。 王老师提了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否学会怎么看图表了。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__分。 (2)在第1分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___米/分。 (3)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___米/分。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抽问2-3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性,通过这一环节,让优生带动学困生使教学目标在更多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真正做到“教育要面向全体”。] 2、找一找 —— 根据王老师的叙述,找出相应的图表 楼层 楼层 楼层
时间 时间 时间 ① ② ③ (1)、王老师班上的学生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上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件事?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出相应的图表的?为什么不选第3幅? [从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第3幅图表示第3节课的横线太长了,因为每节课的时间都是40分,应该与表示前2节的横线一样长。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图表中的线段不仅其形状含有具体的意义,它的长短同样含有具体的意义。这样设计即提高学生的现象分析能力,也为后面自己画图表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上面的第2幅图描述的是王老师上午上课直至中午吃饭的情形——他上午有3节课,上课的教室在同一个教学楼。你能根据上图编一个故事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故事,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请几位学生在全班交流。 [本环节体现了学科的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结合生活经验口述故事,允许学生编出不同的故事。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讲完故事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行为变化与图中的变化是否相符,还要注意故事情节不要太复杂。] 三、说一说 画一画 1、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用图表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 [本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即数学的生活性。在“百家讲坛”里丰富图表的生活原形,为下一个环节——画图表,提供更加丰富、广阔的空间。] 2、画图表——请你用图表来描述一些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将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口头讲述。 四、总结 在本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总结) 想对同学或自己说写什么?(学习自评与互评) 还有什么问题未解决?(延续对学生问题意识与策略意识的培养) 板书设计 看图找关系
方法:纵轴、横轴、点、线(形状、长短) 优点:直观、简明 用途:描述事件或行为 设计思路: 一、体现数学的生活性 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本节课以王老师在2006年11月1日这一天中的经历这样的生活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其中有王老师的所见所闻,还有发生在王老师身上的事情,这些都是学生倍感亲切并喜欢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数学的生活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 于细微处体现创新 1、在对比关于气温的图表与文字叙述中,让学生体会到图表的优越性,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有需要才有动力嘛,这将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原教材的情境重新整合、修改、删却,既使所有的情境融为一体,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象分析能力。如删除了教科书第62页“试一试”的1和2中的第1、3图,从2中的第2图另改出下图的第三图,并将3整合到一起,组成新的问题,如下图。 让学生找出第1、3图的细微差别,从而为较准确地绘制图表奠定良好的基础。 3、在“说一说”环节,让知识与生活得到更好的联系,再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 三、 在挑战中激发潜能 采用“猜一猜 想一想”、“考一考 练一练”、“说一说 画一画” 这些活泼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层层深入的方式进行学习,把学生的潜能大幅度地激发出来,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