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听了李老师执教的《三个小伙伴》一课,感觉李老师在利用课件的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 执教童话故事就应带着浓浓的童话色彩。在课堂上借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辅助教学,不仅学生的兴趣浓了,也达到了寓学于乐的教学效果。李老师以动物贴图导入,一下就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缓解了学生的压力。教师简笔画植树的过程,与美术课程相融合,让教学形象、易懂,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植树的基本过程。再让学生上台板演三个小动物,学生的兴致就更高了。总之,这是一堂生动活泼的课。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李老师在课堂上充分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创设生动的情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这个故事,学生很感兴趣,表演得也是有模有样,效果不错。 李老师《三个小伙伴》第一课时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我认为本课的成功之处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计新颖。 万老师先让学生猜谜,将猜出的三种小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引出课题(三个小伙伴)然后问学生这三个小伙伴要去干什么?(上山种树)你们怎么知道的?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再问:三个小伙伴的任务完成了吗?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再次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只有小象扛着树苗,其他的动物有没有带工具?从中发现小象、小野猪、小袋鼠都没有带植树的工具。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欲望:他们没有植树的工具,那么是怎么种好树的呢?我认为这样设计效果比较好,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使学生急于了解植树的过程,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这样设计比按照课文的次序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得当。 万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提了这些问题并出示:1没有锄头挖坑怎么办?2、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3、没有水桶提水怎么办?学生根据课题自学课文,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从教到放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