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营造诗境。 师: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板书:所见)。 课件出示《所见》,齐读。 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生自由谈谈。 师:(总结)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着黄牛缓缓而来。也不知他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那歌声把整个树木都惊动了。 忽然,小男孩的歌声停了下来,只见他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原来那树上有一只蝉正放声高歌,快乐的小牧童心氧氧的,正想着怎么样去抓它呢! 师:现在我们一定都能说出”所见”是什么意思了吧。”所见”就是—— 生:所看到的。 二、 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 师: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也把他看到的东西用一首古诗写了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呢?(想) 2、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夜书所见》。(板书:夜书) 3、 齐读课题。 4、 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看书) (根据学生的填空,板书:看书、读书、书写… …) 这么多的词语,究竟哪一个合适呢?再齐读课题一次。 5、指名回答(书写)。 6、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 7、 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8、 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 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9、 请一生读。(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10、 学生练读、齐读。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联系插图,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生读。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 生: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第一二大组①,第三四大组②) 课件出示: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读出来什么了吗? (凄凉、悲伤) 师:是啊,在诗歌的开头,作者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萧萧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吹在风中人的身上,送来阵阵寒意。如果当时站在这风里的是你,结合插图,想像一下,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思乡之情。 师: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起来一遍。 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诗人自己。 (板书“动客情”)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结合诗境,把第一二句再来体会体会。 (2)“儿童”“促织” “篱落一灯明” 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 生:儿童。(板书) 师:那么儿童在—— 生:捉蟋蟀。 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老师在这里琢磨,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应当更好啊,你们认为呢? 生: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 他看到了—— 生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萧萧梧叶下,一伙儿童与蟋蟀嬉戏,此情此景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读诗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师: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 生:童年时的他自己。 师: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 生议。 师:从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的客情,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忍不住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四、吟诵诗文,再现诗情。 1、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2、生:(静思细读)。 3、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的声音太高了……。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哈哈哈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4、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5、齐读古诗。 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 1、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 2、才上课的时候,我们讲到了《所见》,它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夜书所见》,两首诗,诗中同样都是写所看到的事物,同样都有小孩子的出现,读的时候,在两位作者的情感上有没有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出示两幅课文插图) 3、请生说说。 4、放录音朗读。 5、生再谈。 6、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两首诗歌。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诗文。 2、积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考证。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这样才有可能领悟诗的内涵意境。 在教学时《夜书所见》,因为学生在一年级时,学过一首《所见》,所以,在这节课刚一开始,我就以学生熟悉的《所见》引入,带领学生体会”所见”的意思,然后过渡到《夜书所见》这首诗,”书”字是个难点,备课时,我就想了,很多学生应当会把这里的”书”理解为”看书”,果然不出所料,我让学生接着组词,”书写”这个词也自然地跟着出来了,这里候再来让学生读题、理解。此时的效果,不言而喻。 古诗,贵在”多读”“多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抓住字眼,感悟诗意”,“吟诵诗文,再现诗情”,“积累背诵,回顾拓展”,各个环节,通过听、读、想、演,使得古诗在孩子们的眼前和脑中一再重现,所以一节课下来,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已能熟读能诵了。这一节课较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另处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语言方面,作为一名老师,我的语言应当更严密一点,以后的课堂中,要学会规范自己的言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