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高考仿句讲练课 仿例造句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考查的形式以主观试题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修辞运用能力,题型多样,综合性突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较为全面。上好一堂仿句课,精选试题是前提,而各类高考卷中呈现的试题已足以胜任范例,不必费心他求。周老师以一组主题为“模仿”的照片导入,精心选取了一组各地历年仿句真题,其中以2012年高考大纲卷第20题为例。“仿照例句,自选话题,要求用比喻修辞方法,句式与例句相同: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狂。”这道仿写例题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其考查的重点如比喻修辞、对比句式、句间转折联系等写出出彩的仿句。由此,周老师顺势导出仿句的基本要求——“形神兼备,仿出精彩”,即形似(结构、修辞)和神似(主旨、色调)。面对仿句试题,学生在操作时问题颇多,但概括起来主要也就结构、修辞和主旨、色调四个方面: 1.结构。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符合规格。 2.修辞。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修辞是一种表达手段,掌握它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格显然是不够的。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也正符合《考试大纲》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3. 话题。话题是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向。 4.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有哲理性和启发性。这比前三项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在周老师之后出示的几个例句仿写过程中,学生出示的句子都差强人意,要么是话题不恰当,要么是修辞使用不当。究其因,我们不难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仿句能力,首重在增强学生审题的审慎意识。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养成了一种惰性,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陋习:不审题,就动笔作答。他们之所以不屑于审题,是认为仿句的题干大同小异,就是翻来覆去的那几句话,审题是多此一举。诚然如此,有的同学心中对题目“明白”如镜,但其答案却是“糊涂”不堪,可谓“心中有,手中无”。由此可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是十分必需的。一般来说,“题干”中的要求都属显性要求,学生不难把握;而“例句”中的要求属隐性的要求,则需审慎思考:只有二者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题”。 其次,要增强学生答题的技巧意识。技巧可多样,名目也可纷呈,但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技巧,都必须符合学生的答题时心理特点,否则技巧再好也是形而上学的。如有些仿句的题型具有定向性,在答题时,学生如能意识到这一点,进行定向思维,便可轻车熟路地确定仿写对象,游刃有余地得出仿句答案。有的学生诚然能正确地审题,但由于缺少解题的技能技巧,也只好“望题生畏”。增强学生答题的技巧意识,可在短时间内,生成一条条答题通道,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再次,要增强学生对答案的修正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仿句答案初成,学生往往会产生“志得意满”之感、“差强人意”之念;于是乎,“大功”告成而弃之不顾。殊不知,在初出炉的答案中,往往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造成“功亏一篑”,遗憾地失分,或“功败垂成”,遗憾地丢分。可见,对已成形的答案作一番修正(灭别字、除病句、合逻辑、显完美、具文采),是十分必要的;增强学生对答案的修正意识,也是十分必需的。一旦学生养成了答题时对答案的修正意识,对已成答案自觉地进行矫正、润色、完善,虽不刻意而为之,却有“水到渠成”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