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兼具 ——评程老师的《我的早年生活》 《我的早年生活》是一篇传记的节选,但是它又是一种与正统传记有很大区别的文章。程老师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全新的认识为我们演绎了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它向语文教师传达的信息是丰富的: 1.牢牢把握基础知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的工具性。 课堂从检查预习开始,既检查了字词的读音和释义,还设计了专门的造句练习, 造句练习推陈出新,把从课文中抽出来的不相关的两个词语要求学生运用到一句话或一段话中去(如“尴尬”和“自然”)。这个环节既吸引了学生,更吸引了老师。学生的快速反映令这个小环节异彩纷呈,学习气氛很快就活跃了。 2.利用自身幽默特长,展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整堂课是以学生的提出的问题来构建。宁老师用他的睿智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归类,然后又发挥她最擅长的幽默对学生提问的水平进行了真诚地评价。程聪慧老师说:“同学们的问题既天真,又显真诚,更不乏深刻,令老师激动。”这个环节让课堂笑声迭起,学生的机敏和老师的睿智构成一幅春风拂面的美丽图画,让人心旷神怡。老师并不刻意表现自我,完全是以学生为主,在表现一个老师的阶梯作用、穿针引线作用、激活欣赏作用,这也是现代教学建构主义的真谛。 3.了解作者的身份背景,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价值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课堂要有开放意识。只有开放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程聪慧老师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丘吉尔进行充分地了解,把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演说家、军事家、摄影师等身份了解得一览无余,,他的文韬武略、才华横溢的景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引发了对他的崇拜,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情感的教育,理想的树立,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学生身心地影响是深远的。 4.通过课前问题搜集,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堂课的设计,是学生课前的问题地搜集。这种设计使老师归纳和引导的时候凸现了课堂的深刻。假如这些问题,课堂上临时再来搜集罗列,效果就不一样了。因此这节课实际上它已经两头延伸了:学前,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尊重;课堂上,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课后,学生还会乐此不疲,老师恰恰把握了新课程的核心真谛:“探究性阅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实现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课也同样没有完美的,因为观课人的角度、认知、想法都不一样,对一节课的认知也不一样,所以我对程聪慧老师的这节课也有不同的认识: 1.关注朗读不到位。朗读是语文课的必经之路,并且也是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篇文章也很适合朗读,学生从读中体会文字语言的幽默,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升华,从朗读中体会作者人生的志向,坚持不懈的精神。体会作者的人生名言:决不放弃,决不放弃,绝不,决不放弃。 2.版书设计显凌乱。书写得内容太多,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看到文章的主旨,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语句分析欠透彻。“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这句中的本体、喻体、相似点的分析还不到位。如把“人”喻成昆虫,昆虫各有自己的特点就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完全一样的虫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把自己比喻成萤火虫,因为萤火虫在黑夜中发光发亮,他完全相信自己在人生的黑夜中也能发光发热。那种自信,那种在困难、挫折面前的永不言败的精神不言而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