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我们眼中的诸子百家》 这节课,按我对教材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主要是要感受先秦诸子百家中有代表性的儒家、到家、墨家、法家的文化,特别是孔子与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其次是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更有特色的是,陈老师把这一切都交给了学生,在学生们的引领下,徜徉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领域,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勃兴,了解了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家们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勇气,也接受了一回精神的熏陶。 下面谈谈对这节课的具体感受。
一、“创新”和“创意”
历史教学有三重境界:三流教师讲教材,二流教师讲史学,一流大师讲人生。那么循着这个角度去评价,今天陈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三大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有关教材的主旨,挖掘得当。陈老师对教学内容精心整合、取舍,做了浅易化、通俗化、生活化、时代化的处理;学生讲述“百家争鸣的背景”,对老子辨证法思想的阐述,设计很好,学生搜集资料,解除困惑,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充分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点。 第二个亮点: 让学生主动探索。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同时,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第三个亮点: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在陈老师的这堂课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学习中反思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纯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全部由学生讲解,但在文字的背后,学生真正对诸子百家的理解是否全面而又精深呢?所以,我个人认为,课堂还是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还有,记得北大哲学系王博教授曾做过“心灵四季”讲座,从古典哲学的视角,将人类心灵感触与四季变化相结合,将中国古代的儒、墨、道、法四家的思想特质同春、夏、秋、冬四季的心灵感受相对应,深入浅出的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温和的儒家思想譬喻为心灵之春;将以“兼爱”为主旨的炽热的墨家思想比喻为心灵之夏;将充满了矛盾与纠缠、收获与反省的超然清冷的道家思想按之于心灵之秋,将秉持人性恶观念的冷酷的法家思想的精髓归纳为心灵之冬。如果用春、夏、秋、冬来形容诸子,我觉得初中生应该能够很开心地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