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9课,本文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其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作者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写景突出物象特征,以白描手法,尽传景物之精神;叙事颇有意趣,让我们看到了文人张岱以旷达与痴情共同酿成的清灵绝美的意境,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情感、超凡脱俗的雅趣和孤寂落寞的愁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有关情况及写作背景,反复朗读把握课文内容。 2、含英咀华,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及白描手法的运用。 3、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写景的特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建议:本文短小精悍,文意理解几无难点,但思想深邃。所以,教学本文应以朗读为主线,学生自主研讨,教师点拨引导,把握“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活动: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相关资料,历史背景、作者简介、有关西湖的古诗。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齐背有关西湖的古诗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导入新课:春、夏的西湖如此美丽,如果在冬天有了白雪的点缀,景象如何呢?先让大家一饱眼福(多媒体展示几幅西湖雪景的图片)。同学们是不是很想去看看,那好,现在我们就和明末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西湖美景,解读其心灵语言,触摸他的情感脉搏。(意图:由西湖佳句导入,温故知新,引起共鸣,激发兴趣。) 二、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范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流畅。 3、比读。男、女声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抑扬顿挫,把握好语气语速。 4、齐读。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后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张岱的性格特点。(痴) “痴”字用我们的话怎么解释?(呆、笨、傻、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怪) (意图:反复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熟悉并把握课文内容,为下面重点句子的品读赏析与质疑奠定良好的基础,第4个问题的设计为下文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张本。) 三、奇文佳句共欣赏,疑难不解相与析 师: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大家再自由朗读两遍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他的“痴“体现在哪些地方?可以品读赏析,也可发现问题深入探讨。 1、找痴行。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天寒地冻,独自一人) 追问:黎明拂晓之时你会干什么?可是张岱居然在冰天雪地幽寂凄清的夜晚,独自来到湖上看雪,其行为有点怪异,简单概括就是“痴行。”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大”、“三”、“俱”、“独”。 2、品奇景。 师:那么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两句,男女同学分读,男生读前句(有气势),女生读后句(轻柔渺小)。读好哪几个词,能读出气势来?上下一白,三个“与”。 探究:古人不是讲究精炼,惜墨如金吗?三个“与”有点拖沓,去掉好吗?(师与生对比读)提示:景物连成一片,天云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后,物与物之间有了界限,分开了,没有了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女生读后句:读得很轻,量词和“而已”读出轻柔渺小的语气。 探究:咱们平时不是说一个人、一粒米吗?能说一“粒“人吗?那张岱这样用妥不妥当?提示:这些量词缩小,更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不是错用而是妙笔,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似乎寄托了作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叹与“人生无根蒂,飘若陌上尘“的感慨。体会“而已”的意味,在张岱的眼里,人在苍茫的天地间,已似有似无,几乎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追问:如果我让大家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用一些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再用上优美丰富的词汇等。)进一步追问: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提示:没有,而是寥寥几笔不加修饰、不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写出来。 (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材料介入: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如(多媒体展示)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另外在已学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的描写也是白描手法,学生在日常写作中也可尝试使用。(意图:联系旧知明确白描的特点及运用。) 3、议奇遇。(演一演,说一说) 师:文章不仅雪景奇异绝美,湖心亭巧遇知音,更是让人惊异。结合第二段内容,展开联想,五人一组演一演。要求注意体会人物心理,注意表情动作且用文言对话。 (意图:通过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心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人物的心灵语言。)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①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感叹号,不是疑惑而是惊奇)。理解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的含义。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同学认为:张岱与金陵客一见如故,“酒逢知己千杯少”即使不胜酒力也要喝几杯。 有的认为:张岱的寡言少语,速速作别显得有些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张岱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形下看雪,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与自赏,没想到会与人“狭路相逢”,“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多少让张岱有些失落。即使遇上知音,也提不起兴致来。 ③思考:张岱听了舟子所言,会有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怎样想?这里如何理解“痴”字?提示:我们通常说的“痴”是傻、呆的意思,这里应是执迷,一种执著的追求达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最高境界。 四、披文入情悟真意 触摸人物情感脉搏 师:通过刚才的品析,你觉得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好一个————————————的张岱!”说一句话。 好一个奇怪的人! 好一个清雅脱俗的人! 好一个率性放达的人! 好一个我行我素的人! 好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人呢? 材料介入: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风格独特。 提示:开头作者用“崇祯五年”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中明朝没有灭亡,他以明代遗老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 (意图:问题的设计与背景介入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特质的理解。) 我们终于透过痴行、奇景、奇事触到并且走进张岱这位痴人的痴心,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拥有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有才者的狂傲,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有德者的自许,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耳。”是略带“狂”情的自视。最后齐读此诗,细细品味张岱之痴。 孤舟一寒士, 独品满湖冰。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教学反思:对于如何教学文言文,一直让我们语文老师难以释怀,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喜欢学习呢?我觉得首先可以以“朗读”突破,朗读是解读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把钥匙,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领激起学生文言文教学的兴趣,搭建品析和理解的桥梁,推进教学过程。其次,细腻品读,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探究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整个阅读教学才会趣味横生。但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的预设太多、太紧,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创设问题情境。第三,多媒体的适时适度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