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书有感》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 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宋〕朱熹 过渡: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 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三、 品——还原诗情 (一)、读诗,提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方塘”“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想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出示全诗,指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为: (1)镜子(古代用铜制成)。(2)照。仔细看。 师: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 ,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作者是怎么形容这方水塘的?(出示第二句) “徘徊”是什么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美读: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真让人陶醉,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出示三、四句。 (4)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哪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什么是“活水”?(长流不停的水) 引读:因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渠水清如许。 说说三四句诗的意思。 (三)、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 2、交流。 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大学者朱熹以方塘作比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心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这首诗通篇以暗喻的手法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板书:喻理)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1、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 2、你还知道哪些说理诗句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这首诗也是作者观书后有感而发,说明积累知识的重要性:我们想要在生活中应付自如,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就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这就如同江水大,船行就轻快一样。) 4、朱熹的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出示名言。 5、此时此刻,相信大家对读书有新的认识,请你写一写。交流。 五、总结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观书有感》 2、把你读到的好书与同学分享,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这首古诗,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1、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我抓住“鉴”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池水与明镜的特点;抓住“徘徊”,描叙 “天光”、“云影”在池塘中散步的情景,通过美美的读,将诗中描述的美景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自由地想象,尽情地表达,使诗文中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2、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说明读书的道理。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领悟读书的道理?在诗句教学之后,教师抛出问题: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通过讨论,对比填空:“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学生对于诗歌寓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 紧接着,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不但使学生对诗歌的领悟更深,同时也明白了读书的重要。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作为教师,不也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