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詹天佑》评课 第一次听张老师的课,就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张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及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使本课亮点颇多: 一、课堂提问设计精当,促进学生有效阅读 上课伊始,张老师以准确的三问带领学生重温上节课的内容:一问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詹天佑吗?二问1905年,詹天佑接受了一项什么任务?三问他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任务?课堂导入干净利落,毫不拖沓。直接导入课堂学习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体现高效课堂的要求。 接下来,张老师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是如何修筑铁路的?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修筑就张铁路的哪几件事?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这件事概括出来。一个“最简洁”,训练了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并且促使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在这其中,张老师还紧紧抓住第四段第一句话,让学生找过渡句,既巩固过渡句的作用又通过简单的一句话,促使学生再一次阅读上下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有效训练。由此也可见张老师对文本的钻研之认真细致程度了。 在细读课文中,张老师的问题设计更具思考价值: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的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深有感触?“细节”“感触”简单的提示,却让学生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读,进而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深入学习文本内容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各抒己见,令人感受到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张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又一次让我感受到: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问,而是既要有问题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课件与板书、板画紧密结合,巧妙引导,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开凿隧道一段的学习中,张老师请学生板画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进行讲解,然后再结合动画展示,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再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我认为后面这简单的一问“你从示意图中感悟到了什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将学生的思路从开凿隧道的方法上转移到对人物精神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一问,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内容上。同样的方法,对人字形线路的教学就不多加议论。张老师始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完成后两部分教学内容,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巧妙地发挥了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三、深入解读文本有效补“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加深学生文本体验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张老师通过深情的语言创设詹天佑在“施工大会”“工作中”“怠工时”三种不同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一句,加深对“经常勉励”这一关键词语的体会;“塞外常常狂风怒号……”句则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则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补“白”,从而感受詹天佑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品质,以想象促感悟,以感悟促朗读,环环紧扣,足可体现出张老师匠心独运。 在这节课中,张老师的优点还有很多,比如在第四自然段中,以朗读促学生多元感悟的做法也让我耳目一新。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文本本身就篇幅很长,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有趣学习、有效学习、有发展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这节课中,张老师给了我太多的启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张老师准备了这么精彩的课,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对张老师深感佩服,也深表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