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植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 相关领域 生物体内物质运输 教材书名:生物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个课程理念。《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指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以及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1、 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的对材料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和思维,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 2、 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 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的事实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并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 3、 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生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核心内容和核心概念,设计高质量的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创造各种学习机会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北京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课时。通过学习,学生将认识植物体内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相应结构和基本过程。 教材中“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这一学习活动,建议使用的是带叶的杨树或凤仙花,但北方地区二月底没有办法获取带叶杨树枝条,又很难获取大量的凤仙花枝条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所以采取了另一种常见植物——大叶黄杨,做为本节课的核心观察材料。但大叶黄杨的叶片较厚,很难直接观察到叶脉的颜色变化,所以我对这个学习活动及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另外,利用大叶黄杨设计了另一些学习活动,用来帮助学生感知茎与叶柄、叶脉导管的连接状况,并进一步确立植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 学生情况分析: 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复习了上学期所学的内容,学生对生物体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到了微观领域。关于植物,学生认识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系统学习过根与叶的结构和功能。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前概念的调查。如:水和无机盐需要在植物体内运输吗?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需要在植物体内运输吗?可能从哪儿运输到哪儿?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分会散失吗?通过哪些现象能看出水分会散失?水分主要从植物体什么部位散失的?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把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到植物体内物质运输上。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很多学生认为有机物在植物体内是不需要运输的。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目标:1、初步识别木质茎各部分的结构 2、说出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3、描述茎和叶中导管的连通状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植物茎的解剖观察,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对实验及实验材料的观察与分析,学生科学的思维得到训练。 情感目标:1、逐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初步确立植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教学难点: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运输的动态过程 取黄杨的一段枝条,长约20cm,将其中段(长约10cm)的树皮剥去,露出木质部,枝条下端浸入稀释红墨水中,放到阳光下照射,会观察到露出的木质部自下而上逐渐变红,且颜色逐渐加深。将这一过程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水和无机盐运输的动态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