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议课 本课题是高三一轮复习,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属于人文地理,本节课的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分为三课时来复习。课时的安排如下:第一课时 考点一:农业生产的特点;考点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考点三:郊区农业区位因素;考点四:农业区位因素。第二课时 考点五:农业地域类型;考点六: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七:新型农业。第三课时:解决习题。本节校内公开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反思。最新考纲要求掌握: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解读出来,我觉得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内容,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借此掌握冬小麦、春小麦和水稻的季节性。2.以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为背景,熟悉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了解世界粮食问题。3.掌握并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掌握城市郊区农业的布局原则及理由。5.理解并记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6.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了解新型农业的特点与分布。根据上课来看,我的教学目标设定,还不太精确,应该使用可操作的词。比如通过表格归纳对比,对比记忆各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别和共同点。教学目标中最好还要包括高考能力的目标,比如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调动能力。 对于课堂的情节设计,思维很清晰。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知识完整,针对练习。导入时采用学生作业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但是,课上下来我发现,对于分析学生的作业,我的能力还不足。比如说,学生作业投影时,自己说的太多,应该让学生来面批,强调一些采分点。学生作业的选取不是很有典型性,选的3个学生的作业的答案也差不多。规范答题需要每节课,每时强调,学生才会耳濡目染。这里,答的差的学生的答案应该也要展示一下,最好做批注。总之本节课,我自己认为分析归纳,但是思路的引领不够强,对真题的分析不够深入。 关于教学知识的处理。农业区位因素里面,我着重要求学生掌握限制性因素、主要因素和主导因素的区别,这里我强调了主导因素,其实限制性因素也要多多提示。板书设计结构合理,本课重视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