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彩色拉花 学科 小学劳动技术 学段: 中年级 年级 三年级 相关 领域 教材 书名:劳动技术 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本节课就是为学生创设情景,以学生亲身体验,亲手操作为基础,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讨论、设计、制作等活动,逐步掌握设计制作彩色拉花的基本方法,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知识不是纯客观的,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不是独自形成的,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只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习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交互的过程、是自我诊断和反思的过程。 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掌握设计制作彩色拉花的基本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拉花效果的因素,提高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的功能与地位: 1.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彩色拉花》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劳动技术三年级上册纸工单元的一节技术实践课。是《装饰链》一课的拓展内容。在《装饰链》一课的学习中介绍了三种装饰链的制作方法。本课是在这三种装饰链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利用折,交错剪的方法设计制作彩色拉花,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的教育。进一步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提高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纸工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交错剪的方法,可以使对折(对边折)后的长方形纸条向两边拉长,形成拉网花;同样是交错剪,不同折法可以使正方形纸内部拉长形成漂亮的灯笼形拉花。通过对比分析找到影响拉花效果的因素,进一步掌握制作拉花的基本方法,知道可以在折法(次数)和剪线(直线、曲线、折线)上加以变化,制作成创新拉花,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装点生活为生活服务。 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内容定为:拉花的制作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1.已有知识技能: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初步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完成对各操作步骤中优劣方法的选择与利用。学生以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了解了剪刀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初步掌握了剪刀的使用方法,能区分折边、开口边和单边。知道整张纸进过对折,在折边上加工,整张纸的内部会发生变化,在单边上加工,整张纸的边缘会发生变化。通过拉网的制作还知道了,在折边、单边上进行交错剪可以使长方形纸条向两边拉长,形成拉网花。学生对于彩色拉花并不陌生,在婚庆或节日里经常看到,但大多都是买来的,并不知道拉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不理解交错剪的方法;交错剪时,剪错边;剪的过宽过窄或剪口不到位,影响拉花的质量等问题。 对策:对比观察学生作品,结合实际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生在探究中边思考边尝试操作,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加之教师有针对性的示范与指导,逐步掌握设计制作彩色拉花的方法。 教学手段: 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经验,在教学中运用自制作品、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设计制作彩色拉花的方法,为生活服务。 技术准备: 教师:多媒体、成品、半成品、剪刀、彩纸、海报、包装袋等。 学生:彩纸、剪刀、胶棒、铅笔、橡皮等。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 了解彩色拉花在生活中的用途;能独立或与小组合作完成拉花的制作。 2. 经历尝试探究、合作交流、设计与制作等的过程,逐步掌握设计制作彩色拉花的基本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3. 通过拉花的设计与制作,感受成功的喜悦,利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拉花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剪口到位、宽窄适度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 导入新课 2. 复习上一课所学知识。知道折边、单边加工效果的不同。 二、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1.尝试拉花的制作方法 折法:至少对折两次 剪法:交错剪 三、创新实践掌握方法 1. 单边上的变化 2. 剪线的变化 3.折的变化 4. 组合的方法 四、展示评价感受成功 五、拓展小结延伸所学 装饰的方法 其它材料的制作,鼓励学生节约用纸,用废旧材料美化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