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二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一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章的第二节,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看图阅读材料培养观察、提取有效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学习一代伟人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并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历史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及突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依据:辛亥革命的爆发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是本课重点。
对于重点的突出,我主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并加以概括总结以此突出重点。
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以及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依据:辛亥革命的失败,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从史实中分析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
对于难点的解决,辛亥革命成功与否主要是通过一个合作探究和自由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再有老师分析加深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解决难点。对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我将会多次提到并加以分析让学生了解它贯穿于整个辛亥革命,加深理解最终的失败根源,培养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课的类型和课时:新授课,一课时(45分钟)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一方面上课状态比较活跃,另一方面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提高。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
2、教法
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讨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3、学法
高一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训练,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学会采用联系和归纳法,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性和掌握论从史出的观点。
三、说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三位伟人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20 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孙中山——辛亥革命。第二次,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邓小平——改革开放。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从而导入今天的课题,学习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联系上节课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明确农民阶级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而刚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又将如何为实现民主共和而斗争呢?
让学生了解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对于辛亥革命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从孙中山开始革命一直到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为止(1894——1912.3);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 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所以称为辛亥革命。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来讲述。
– 讲授新课
一、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通过一组历史图片材料和慈禧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由学生自己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概括能力。
2.准备
阅读课本,再通过启发式的谈话法,一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经济,阶级基础)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组织基础)
配合图片让学生了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和阅读书本,看谁能最迅速回答中国同盟会相关问题(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纲领)培养学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扩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核心,向学生讲述三民主义局限性未能明确反帝反封建,从而推导“辛亥革命的纲领中缺乏反帝的勇气,是注定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根源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一系列武装起义
了解黄花岗起义史实,展示图片,请一位学生阅读书上资料卡片林觉民的《与妻书》后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切实体现新课改学生动起来的理念.总结学生的感想使学生们认识到革命烈士为了国家那种不怕牺牲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在此可进一步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国热情,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5)保路运动,以讲解为主配以学生自己看书
(6)时机成熟,以讲解为主,使学生知道在武昌起义爆发前,湖北革命团体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着重强调四川保路运动声势最为浩大,清政府调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给革命党人发动起义一个绝佳时机。
3.武昌首义成功 1911.10.10
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武昌起义》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然后结合书本,试着自己来报道一下武昌起义有关情况,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里要简单补充一下武昌起义的仓促性,为什么旧官僚黎元洪为都督,再次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使学生直观了解革命形势的发展,补充一下革命潜伏着危机,(举一江苏巡抚程德全的例子)
二、中华民国建立
是辛亥革命的高潮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1.成立
要求学生迅速浏览了解主要史实,然后请学生回答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总统、国旗、纪年(简单介绍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
2.南京临时政府性质(教会学生从成员组成和措施两方面分析得出结论)
3.袁世凯上台(将书本六十页的一些内容提上来讲,按时间顺序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强调清帝退位,君主专制结束。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投影约法的一些内容,独立思考进行总结内容,性质等加深对临时约法的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由课件给出窃取革命果实的简单过程,帮学生理清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分析革命果实被窃取的原因,教师给以补充并揭示根本原因,贯穿整个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再次加深对难点的理解。
2.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性质、功绩由学生阅读书本进行总结,再加以补充让学生在书本上做好记录,强调最大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很易搞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可以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这里采用列举一个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题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同意哪种看法?”要求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大胆创新,言之在理即可.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者归纳总结学习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对辛亥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3.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强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根本原因。
4. 教训
– 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采用由学生自我进行总结的方式,由学生反馈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者对本节课要点、考点进行简单回顾。
– 巩固练习
做一些基础选择题,当场答题反馈,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辛亥革命失败,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最终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下节课我们来学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做好本课与下节课的连接。(启下)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辛亥革命(狭义、广义)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2、革命准备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3革命团体建立和革命政党建立
1894 兴中会 1905 同盟会
4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1911.4
5保路运动 1911.5
6时机成熟
3、武昌首义成功 1911.10.10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成立(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念)
2、南京临时政府性质
3、袁世凯上台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3
1内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2性质
3目的
4作用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过程
2原因
2、历史功绩
1性质
2功绩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4、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道路行不通。
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一定要将本课的知识框架,重点、考点在黑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课后有一个消化和复习的蓝本。
我觉得用课件上课不能仅仅是图片和资料的堆砌,史实资料固然重要,但在让学生分析完材料或图片后还是要给学生一定的结论使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便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避免一节课除了热闹没给学生留下任何印象。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