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师说课优秀案例集锦(2)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案例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首先说第一个方面: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两个部分来解说。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课标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 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案例2:《光的反射》
过渡语:首先请听我对教材的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有三大特点:(其一)
(1)内容重要。光的反射定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认识平面镜和进一步学习其他光学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知识价值。光的反射定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光的反射定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培养多种能力,所以他又具有较高的能力价值。
(2)教学要求高。新课程要求学生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
(3)教学容量大。本节不但介绍了光的反射现象,引入了“一点、两角、三线”六个名词还要区分镜面反射、漫反射,知道光的反射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而且仅仅探究的内容就有三条,教学内容多,任务重。
案例3:《光的折射》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说课中的第一个任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但本节教学由于受到器材和条件的限制,历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能够借助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和自己组合的器材进行有效突破,教学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对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和热爱科学等方面的兴趣有较好地促进作用。宜多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多一些感性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美妙感觉。
案例4:《透镜》
过渡语: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透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案例5:《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渡语:我要说的第一个方面是教材分析,内容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等三个部分。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础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过渡语:接下来的学情分析,我准备通过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学习心理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2. 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索、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过渡语: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出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案例6:《欧姆定律》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我首先要说的第一个方面。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是,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提出实验方案,通过做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为今后学习全电路欧姆定律打下基础。
案例7:《欧姆定律》
过渡语:我说的第一个方面是本节的教材分析,也就是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变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上节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后面“欧姆定律”的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电学实验占重要地位,学好变阻器,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电学实验提供必要的准备。根据三维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里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案例8:《电能》
过渡语:让我们首先对本节教材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点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相关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视频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案例9:《电功率》
过渡语:首先进行教材分析。这一板块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功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继电流、电压、电阻、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既是对电能认识体验的深化和具体化让学生体验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快慢与功率的关系,又为本章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体验第五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做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
2.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
能解释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
体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
体验观察用电器铭牌并交流对其意义理解的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物理与生活时刻相联系的习惯,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体验电功率概念。但电能的消耗不比喝水,不是可以看见的实物所以电功率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将消耗电能的多少和消耗电能的快慢区别开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体验电功率的物理意义确定为本节课的学生体验学习的难点。
(4)技术准备
运用多媒体辅助体验。
案例10:《浮力》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我首先要说的第一个方面,内容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开展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章的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导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案例11:《探究——物质的密度》
过渡语:我要说的第一个方面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探究——物质的密度》是北师大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的内容。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更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探究、过程、方法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应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关阅读推荐:
› 初中物理教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