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历史说课稿高中历史说课稿> 正文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说课稿

本站微信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各位老师大家好:在此谈一谈我对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一些看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随着“十七大”的召开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如何借鉴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也必将会成为高考的热点。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在这方面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因为本单元主要讲述了20世纪不同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间跨度上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与现今隔得最近的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社会制度上涵括了当今两种最主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体制上既有新产生的并在探索中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又有继承传统并进行了重大调整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本单元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发生的,因此从现代化进程来看,包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两种模式。也正是因为它们都是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出现的,因此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背景是相同的,在学习中注意二者的共性,不能只看到它们的个性。同时还要关注与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密切联系。在学习中还要注意资本主义国家体制创新和调整的规律性认识。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今世界上毕竟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更多,因此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启示作用更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考点和课标要求)(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②“斯大林模式”(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③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②罗斯福新政(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采用情景分析法、启发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编制简表法等方法来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培养他们用一分为二的史学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二前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调整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突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的内容和影响。 2、难点:注意把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评价,并结合现实去思考,去总结经验教训。
(四)时间安排:4课时
二、教学方法:
一要宏观把握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于是各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二要突出四个重点:(1)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2)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凯恩斯主义;(3)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企业经营及福利制度;(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三要注意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认识到虽然这种经济制度的本质是永远不变的,但其运行机制却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2、具体学习方法:(1)坚持学案导学法:教师提前设计好自主学习的学案,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并尝试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和整体知识的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完成有很大难度的问题教师应做重点的讲解,帮助学生共同完成。) (2)将课本进行有机整合:本单元主要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因此我建议还是将第14课和第17课连起来学,15、16两课连起来学。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上形成对两种不同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连贯而又整体的认识。(3)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眼球 如在学习第17课时,可以采用下面的笑话作为导语,导入新课。俄罗斯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加大油门,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问:为什么遇到同样的情况,苏联三位领导人会有不同的反映?或者采用下面的情景导入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在新圣母公墓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设计的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问:赫鲁晓夫的墓碑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当地抛出一些情景作为“包袱”,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学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可出示以下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当世界沿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前进的时候,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问:“苏联的窘境”反映了苏联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原因何在? 通过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的缺陷及出现缺陷的原因,学生的兴趣肯定比平铺直叙要好得多。(4)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分析有关的重要事件,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苏联的三次改革以及与中国改革的比较等。如:列表巧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主要内容 农业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 禁止商品贸易 从产品交换到允许白由贸易 分配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评价 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 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两项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的“新”所在。再如:苏联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比较。 ①相似处: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都注重计划与市场的结合。都起到恢复经济,解决社会危机的作用。 ②经济基础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建立在公有制主体地位基础上的,是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 ③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不是简单照搬罗斯福新政,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除了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宏观调控外,也注重对企业体制的微观改革,以及把社会福利法制化等。(5)让学生合作探究,注意论从史出 我认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讲课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就课本讲课本,认为只要把线索整理清晰就可以了,实际上这种做法危害极大。因为将来的高考一般是不会考课本的知识线索的,高考更多考的是从材料中提炼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大多与课本没有直接的关系。从2008年的山东高考试题“家庭”题,可以看出这种命题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要敢于并善于提供大量史料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然而然地得出课本的结论或者是你想要学生知道、掌握的结论。 如: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可提供如下材料给学生: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材料二: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三: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1)怎么理解“我们错了” ?(错了什么,为什么错了)(2)为什么“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怎样解决?(3)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消极) 再如:学习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必要性时可以出示下面的材料:材料一: l921年初, (喀琅施塔得的水兵)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与政府矛盾尖锐。材料二: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黑市价格 200 卢布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6)加强对史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一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有一种意识,随时要把影响高考命题的几种史学观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如现代化理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当然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明确这几种理论的内涵。如: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可提出这样的设问:罗斯福新政时期和胡佛自由放任时期相比政府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出示这样的材料:新政完成了一次政府职能的转度,它从两个方面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自由主义。一是政府干预经济,二是政府对人民的福利负责……从新政开始,联邦政府承担起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不仅要做宏观调控,还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等积极介入……与此同时,福利主义的出现,联邦政府直接对人民的生活保障负责。 ——《美国自由主义的变迁》钱满素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的国家政府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这既体现了现代化的发展,也体现了文明的进步。从而将学生引向用现代化理论和文明史观来思考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同时也可通过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模式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借鉴,将学生引向全球史观的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二是在学习时,要注意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如: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可以提出这样的设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是否一致?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注意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进而让学生得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来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设想,进而改革生产关系的,这种做法正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这样就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问题了。当然对于理解后面的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我想就容易一些了。而且如果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思考问题的话,那么对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中为什么在农村要采取个体经营的方式,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可能就会有更深的感悟。三是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有关内容是为了从中汲取有益的做法,因此不要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如: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应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包容性、联系性使得资本主义具有比较强大自我修复的功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是经济自由的有效保证!”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明白我国也只有走向开放性、包容性、联系性强的市场经济才能使自己的经济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明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证。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会有较大的帮助。而高考很多时候考查的也就是学生的这种理性认识。(7)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无论怎样讲,都是高中生必须要学习并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删繁就简,化零为整,进行有效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更清晰的线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也会增强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如:为便于从整体理解、把握,单元内容整合如下: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体制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体制确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时)体制改革:赫改革 → 勃改革→ 戈革 → 苏解体 ①赫氏开启苏联改革之门,勃氏是苏联掘墓人,戈氏是苏联埋葬人;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复杂而艰巨,经验与教训并存。 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背景:经济大危机 调整:罗斯福新政(面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实践——罗斯福;理论——凯恩斯。) 推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黄金时代 → 滞胀 (8)总结规律,深化对现实知识的理解 “学以致用”、“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的至高境界。怎样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规律,并有意识地将其与现实知识或社会现象相联系,就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说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而且我认为用这句话来理解第三单元,或许你会对本单元的主旨编写意图有新的认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这两种相对成功的经济体制调整的学习,明确它们都是既有计划,又有市场,从而来加深对邓小平这一论断的认识。并进而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进,同时还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发展方向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另外通过比较还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使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再如在学习《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后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指导,但要克服盲目性;炒股现象反映出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要规范股市;要由专门的管理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和管理,但要防止贫富分化加剧;要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但要防止劳动积极性的丧失…… (9)另辟蹊径,拓展学生思路作为老师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势,这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的又一重大途径。如:我们一谈资本主义的危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引起危机的原因、危机的惨状以及给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世界带来的种种问题。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做:如:评价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请结合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历史事实,讨论一下它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哪些危害,又创造了哪些机会?(10)要注意必修二与其他必修教材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让老师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就如同“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其实,这个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应该责任在老师。试想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与学过去的知识相联系的话,学生还会忘的这样“一干二净”吗?如:学习苏联的经济体制调整时,可注意与必修一(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衔接学习,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把握苏联的发展状况。 ①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建立;展示道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政治基础。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最终形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 ③赫、勃和戈改革所处的历史时期就是两极格局对峙时期(美苏争霸),苏联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实力,以便在与美国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还要适当关注岳麓版教材与其它教材的不同之处。如: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教版还阐述了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 “新(知识)经济的出现”。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简单穿插这样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11)反馈训练常抓不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自我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的下降,再加上课时减少,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明显下降。因此进行适当的反馈训练或者测验、考试,还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在高中生这个年龄段,学生还是比较爱面子的,也有一定的上进心,因此在试卷上写上分数,必然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也许就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12)找一些记忆诀窍,提高学习效率素质教育下,怎样提高在有效时间内记忆更多的知识,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时代命题。因此寻找一些记忆诀窍,必然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实现此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如第14课与第17课合起来可以这样记忆:1234 一条线索(苏俄、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两个政策(战、新);三次改革(赫、勃、戈);四个重点(前两个政策的转变;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与得失;赫改革;戈改革)。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对于本单元内容,如何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但是由于我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际能力还不足,所以在问题的处理上一定还存在着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以指导。 2009-2-21
 

相关阅读推荐: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