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作品名称 《绳有千千结》
微课作品介绍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我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想到了在绳子上打结,可以将绳子分段,绳段和绳结就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而因为绳结在绳子上打的位置不同,则将绳子分成的段数也不同,因此这节课我就利用绳子来探究间隔排列的绳段和绳结个数上的规律。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苏教版教材三年级学生探索。
学习内容分析 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是间隔排列,而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在个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两端物体相同,这两种物体在个数上会相差一个,排在两端的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多一个。另一种是两端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则是相同的。
学生学习数学,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方法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用数学方法描述、交流变化中的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与能力,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内容和要求。而间隔排列的规律是比较简单的规律,对于学生以后探索周期规律等其他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况能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能力。
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奇妙,发展对数学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师:在一根绳子上打结可以将绳子分成几段,我们可以看到绳段和绳结之间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就是一一间隔排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间隔排列的绳段和绳结个数上的规律。
二、主线问题
师:在一根绳子上打9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多少段?我们来试试看。
(1)两端是绳,中间有9个结,这样绳子一共被分成10段。
(2)两端是结,一共9个结,绳子一共被分成8段。
(3)绳子的一端是结,另一端是绳,这样一共被分成9段。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种方法,绳段和绳结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端是绳子,中间有9个结,把一段绳和一个结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的圈,最后会多出一段绳,所以绳段比绳结多一个,有10段。
第二种方法,绳段和绳结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端是结,把一个结合一段绳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的圈,最后会多出一个结,所以绳段比绳结少一个,有8段。
第三种方法,绳段和绳结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一端是结,另一端是绳,还是把一个结和一段绳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的圈,正好9组,所以绳段和绳结一样多,有9段。
三、总结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相同,两种物体在个数上会相差一个,排在两端的会比另一个物体多一个。如果两端不同,则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是相同的。
四、延伸
师:这有一根封闭的绳子上面也有9个结,那么把这根绳子分成多少段呢?我们来数一数。
师:可以看出也分成了9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用剪刀验证一个结将绳子剪开,打开后可以发现和我们第三种打结的方法是一样的,所以也分成了9段。
学习指导 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三年级第五册《间隔排列》后放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可以尝试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五册
制作技术介绍 用摄像机拍好视频后用会声会影后期制作。
相关阅读推荐:
› 间隔排列微课设计
› 间隔排列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