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简单应用 (1)”教学反思
(一) 结合生活经验, 借助操作活动再认识分数
孩子的指尖上充满了智慧与创造,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指尖上迸发,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 可见,在课堂上开展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发“操作”是小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 学生 来说, 理解 “整体”由“ 1 个”到“多个”的 过渡是 本课的 教学 重点难点 。 为此我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 着力创设生动的故事情节, 以解决 小猪分饼纠纷 为引线 , 从学生已有平均分的经验出发, 大胆地 把教材内容与 分饼的活动融合 起来, 经历 把 1 个饼 与 4 个平均分成 4 份、把 4 个饼和 6 个平均分成 2 份的实践 操作 , 展开 本课的 探究 : 孩子在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的操作中逐步形成认识 :分母就是平均分成的份数 ; 圈一圈 其中的 1 份,让孩子直观感受 1 份可以代表不同的数量 ,知道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 比一比、说一说 等 活动中, 逐步加深孩子对分数的 再 认识, 循序渐进地体会“部分——整体”关系,体会“ 1 ”是群体时分数的含义 。
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表征的联动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二) 借助几何直观, 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分数。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中提出的 10 个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即有“数的特征 ” ,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 个方面认识分数, 才能使该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变得更容易 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我借助实物模型( pizza 饼), 让学生 完成把 1 个饼和 4 个饼平均分成 4 份 、 把 4 个饼和 6 个平均分成 2 份 的操作后, 即时 生成 图文并茂的板书:
把 1 个饼平均分成 4 份,1 份是它的 。
4 个平均分成 4 份,1 份是它们的 。
前测的 结果告诉我把 4 个饼平均分成 4 份后,其中的 1 份能用 表示的孩子只有 10% ,
大部分孩子 认为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被平均分以后不能用分数表示。 针对这一认 知 难点 ,我注意借助 直观的集合图 ,让孩子通过观察直观的饼图,直接感受取出的 1 份( 1 个饼)与集合图( 4 个饼)之间的关系, 观察圈出的份数( 2 个饼或 3 个饼)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加上前面分一个饼的铺垫,学生基本 能形成正确认识: 不管分几个饼,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 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数形结合” 的数学学习 方法 ,成功 实现了单位“ 1 ”由 1 个物体到 1 组物体的自然过渡 。
(三)在“问题串”中思考
“问题串”是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化的有效手段,成串的问题由浅到深,用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每次(平均)分饼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 1: 取其中的 1 份用几分之几表示 ?
问题 2:说说分数表示什么?
问题 3: 饼的总数量不同为什么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第一 个问题要求学生会用分数表示所取份数与整体的关系;第二 问题 要求 学生 在理解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问题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个问题,要求 通过 观察 学生操作生成的 板书 , 对比 两次分饼 活动 归纳出 异同, 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分数的含义,从而内化对分数的理解 。 一个个 故作疑惑的 反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表述 ,巩固 平均分成几份决定分母,取其中的几份决定分子 的认识, 循序 渐进地 体会“ 1 ”是群体时分数的含义, 让学生 清晰 分数就表示所取的份数和平均分的份数之间的关系。 初步感知 分的总数不同,分出的数也不同,让学生明确“分的对象是什么”、 “ 平均分成几份 ” , 体会分数的“部分——整体”含义中的三个关键要素。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研学案”的完成情况反馈 : 学生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 能较好地理解 “ 1 ”是群体时 表示的意义。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