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学论文:浅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摘要]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诗经》共收录了自西周出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并分别编成《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 精华在《国风》,而《国风》中又以反映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生活的诗篇最为精彩动人。这些诗篇约有50余首,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它们或表追求,或抒思慕,或叙幽会,或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抒发内心的哀痛,都莫不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它们在《国风》中艺术成就最高。因此,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而深刻得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与婚姻习俗,从而帮助今天的我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所以本文打算从“婚恋诗”、“婚嫁诗”和“弃妇诗”三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到阐述《诗经》中的婚恋诗主题。
[关键词] 诗经 恋爱 婚姻 弃妇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单并未视为经典;汉时置“五经”博士,《诗》于是又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遂称为《诗经》。
《诗经》共收录了自西周出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据后人考证,这些作品主要来源于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也有一部分是民间采集而来,但或多或少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的加工修订,并分列入了《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 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 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戏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 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诸子百家在著述中引诗,也很常见。他们所 引用的“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诗”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孔子就很重视《诗》,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 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 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 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 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 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 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总论《诗经》中婚恋主题
《诗经》的 精华在《国风》,而《国风》中又以为数众多的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诗经》305篇中,书写青年男女之间相思相恋和婚姻生活的诗篇约有50余首,占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些婚恋诗的突出特点是“各言其情”,而且艺术成就极高,无论是表追求,抒思慕,叙幽会,寄怀念,还是描写爱情、婚姻的悲剧,抒发内心的哀痛,都莫不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具有不朽的价值。
《诗经》中的婚恋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看作是热烈奔放的情歌。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野有蔓草,零露薄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等等。它们或表达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或描述热恋中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风.静女》)”还有一些可称职作深沉执着的恋歌。如《王风.采葛》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表达了对意中人的刻骨相思;《卫风.木瓜》发出了“永以为好也”的誓词;《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主人公不为“有女如云”所动心,而对“缟衣綦巾”的爱人一往情深;《秦风.蒹葭》则书写了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缠绵悱恻而又空灵渺远的反复追寻。这些诗篇则表现了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着追求,揭示了当时在礼法压迫下婚恋的不自由给青年男女造成的内心创伤,如《郑风.将仲子》等便是这样的作品。热烈奔放的情歌令人愉悦,深沉执着的恋歌更使人赞叹,痛苦哀伤的悲歌则引发人们的同情和深思。《诗经》中的“弃妇诗”就是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沉痛的婚恋悲剧。它们都无不深刻地揭露了在私有制度下的不合理,揭露了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倾诉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一)恋爱诗
周代社会是礼教初设而古风尚存的时代,甚至当时的一些礼教也建立在民间的风俗之上。如《周礼.地官.媒氏》说:“媒氏掌万民之判。——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业,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由于婚恋的禁忌较少,《诗经》中的爱情诗就显得特别的自由活泼,其内容丰富法而又多彩。这里有男女之间互相悦慕之情的表白,其中充满了初恋的热烈与羞涩;有男女之间嬉戏游乐的描写,其中洋溢着融洽与和乐;还有恋爱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遭际,其中不乏对桎梏少男少女纯真情感的社会环境的揭露、嘲讽、诅咒乃至反抗,当然也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欣喜与欢乐。
相恋首先的男女之间从心底对对方的悦慕开始的,因此,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恋和相思是《诗经》爱情诗中非常突出的方面,这里有男子对女子的悦慕,如《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东门,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这是一首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着白色素娟衣服戴着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诗中男主人公对爱情的中贞专一以及直率大胆的表白,让人读来为之动容。
《诗经》中也有女子对男子的悦慕,如《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询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询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询美且武
诗中所写的是一位女子的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在也找不到她看的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还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的心理。
《诗经》中还有许多诗篇描写了男女的欢会。如《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泱泱兮。士与女,方秉苋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鳕日,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鳕日,赠之以勺药。
郑国风俗,每年春季上巳节,男男女女都要到水边沐浴,以 除不祥。这也是男女相会定情的时间。诗中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情景:立春水泱泱,游人如织的溱洧两河旁边,在一片春光融融之中,有一对青年男女相邀同游,嬉戏调笑,并互赠芍药,趁次表达爱情,真是春意无限情意绵长。
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著,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 折,就感到特别痛苦。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 教的压制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齐风•南山》)了。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鄘 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 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 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 如《周南•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 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 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 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
还有的诗,写的是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个男子对采葛织夏布,采蒿供祭祀,采艾治疾病的勤劳姑娘无限爱恋,因为相恋之深,主人公竟然有“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三秋”、“三岁”的感觉。话语虽然简单,但是却十分传神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悱恻的款款深情。
当然,恋爱并不仅仅是相会的快乐和相亲相爱的幸福,还有相恋过程中的矛盾、痛苦与求之不得的惆怅。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水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知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水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知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水矣,不可方思。
这首诗的男主人公神情地恋着一位女子,但是却难以如愿,也找不到追求的办法。就好象面对既广又深的汉水一样,怎么也渡不过河去。但诗人的一往情深却难以动摇,他甚至作好了迎娶姑娘的准备。江汉浩渺迷茫的水色,男子无限缠绵的情思,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这首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风韵。如《鄘风•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诗中的女子本以有了心上人,要求婚姻自由,可是却遭到了“父母之命”的反对。但她表示决不改变自己的主意,并埋怨母亲和老天爷不能体谅她的情感。可见,虽然当时的男女恋爱比较自由,但是在确定婚姻关系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起了很大作用。如果父母反对子女的恋爱,就必然会给他们带来痛苦。
《诗经》中的婚恋诗,内容丰富多彩,中的婚恋诗,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上面的内容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诗篇。如前所述的《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就历来被人所称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中写一个男子日夜思念一个美丽贤淑的女子,并渴望有一天能与之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爱情诗歌名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王风.木瓜》)写男女之间的深情报答;“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爆,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唐风.扬之水》)写女子投奔心上人的快乐。这些不朽诗篇,生动地再现了《诗经》时代青年男女的婚姻生活,展现了纯朴而又自由的上古民风,同时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童年时期的精神面貌。
(二)婚嫁诗
纵观《诗经》中的婚嫁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对结婚仪式和结婚情景的描写,对结婚者的祝愿与礼赞;二是表达青年男女在婚嫁中的欢乐、幸福、失望、离别以至怨恨等各种感情。
恋爱的结局当然是结婚。但是在那个时代许多婚姻并非是恋爱的直接产物,而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结合。《诗经》中的婚嫁诗虽然与恋爱诗有直接关系,有些诗甚至可以看成是恋爱诗的延续和发展,但其他一些诗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个时代人们的婚嫁习俗、婚姻观、社会观和家庭观。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施加给婚姻爱情全方位的干预与影响。
在《诗经》的婚嫁诗中,首先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描写结婚场景的诗篇。婚礼是人生大礼,在《诗经》时代婚礼是非常隆重的。《豳风.东山》中的主人公在回顾他的婚礼时的景象是“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就普通老百姓来说。而贵族的婚礼则如:“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大雅.韩奕》)。在贺婚诗方面,最典型的诗篇当数《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 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民间闹新房的情景: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就寝之前,他们的一群好友挤满了新房,带着戏弄、玩笑的意味问他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新郎把新娘怎么办?全是充满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但婚姻并不总是幸福的,对于女子来说更是如此。“女子有父母兄弟引,远父母兄弟”,想到从此远离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出嫁的女子自然有难以割舍的亲情。父母兄弟把自己的心爱的女儿和姐妹送走,也有说不出的复杂情感。如《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从诗意看,这是卫君妹远嫁南国的诗。诗中以燕燕于飞起兴,含有兄妹之情留恋不舍之意。而远送于野,伫足远望,挥泪而别,真情无限。这首诗其实早已超出婚嫁诗的局限,对后世送别诗也有极大的影响。同样,《邶风.泉水》也是写一个卫国女子远嫁他国,怀恋家乡和父母亲人的诗,其中“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我思肥泉,兹之永叹”等诗句,把诗中女主人公那种每日思乡,难以谴怀的感伤之情,描写得非常细致。若所嫁又非伊所思,那就更痛苦了。这种怅别亲情加上所嫁非人,难免造成新嫁娘凄楚痛切的失望情绪。据说,春秋时卫宣公给自己的儿子娶媳妇,见到女子貌美,于是就在河岸边筑了新台,把儿媳妇据为己有。《邶风.新台》以次为题,讽刺卫宣公,同时也委婉的表达了新嫁娘那失望的心情,本来自己向往的“燕婉之求”却换来一个臃肿肥胖,形似鼓肚癞蛤蟆的丑男人,怎能不痛苦?
婚嫁诗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占有较多数量,着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它一方面表明周代社会对于家庭婚姻的特别关注,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到那一时期的社会婚姻习俗及其文化心里,同时,这些诗也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成就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诗歌宝库。
(三)弃妇诗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风气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沦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因此,即使在如前所述反映恋爱过程的情诗和反映恋爱结局的婚嫁诗中,固然唱出了少男少女发自肺腑的爱情呼声,但是在婚后的生活中,如果夫妻间的感情发生破裂,受伤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由此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描写女子婚姻不幸的弃妇诗。如《邶风.柏舟》就是写一个女子对自己婚姻不幸的哀叹: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速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寐辟有镖。
日局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以在河中飘荡,不知所属的柏舟起兴,来比喻自己在家中的处境遭遇以及自己不只如何摆脱这种处境的复杂心情。从诗中不难看出,女主人公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在夫家她不能逆来顺受,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她曾经和丈夫有过抗争:“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但没有成功:她曾经希望娘家兄弟为自己做主,同样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亦有兄弟,不可以据”但是她秉性坚强,决不妥协,虽然受到各种委屈,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威仪。可是,在那个时代,她又是那样的孤立无援,摆脱不了自己的命运,全诗就这样以饱满的感情,深深地诉 《国风》中还有许多描写夫妻间感情生活的诗。像《唐风•葛生》,一位死了丈夫的妻子这样表示:“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她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也有男子,急切地要把妻子抛弃。在那种妇女毫无地位的时代,弃妇的命运更令人悲哀。《邶风》中的《谷风》,《卫风》中的《氓》,是最著名的两首弃妇诗。《谷风》是一个善良柔弱的女子的哀怨凄切的哭诉,说自己如何辛辛苦苦为丈夫持家,千难万难度过贫苦的日子,家境好起来,人也衰老了,于是丈夫另有所欢,把自己赶出门去;自己离开夫家时,如何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一件件事情依次写来,脉络非常清楚。先是有一个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借机搭识。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在等待结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可是成家没几年,丈夫却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真实的心理,同时多少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说着自己的痛苦,读来让人感动。
《诗经》中的弃妇诗,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大都写得楚楚动人,除了脍炙人口的《卫风.氓》以外,《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也都是弃妇诗,两诗同样以“谷风”起兴,第一首有比较详细的叙事,诗中女主人公追忆她与丈夫的生活,最初他们曾经发誓白头偕老:“得音莫违,及尔同死”。新婚时两人亲密得如同兄弟手足:“宴尔新婚,如同兄弟。”是女主人公不辞劳苦,勤俭持家,才使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谁想到丈夫喜新厌旧,竟将她当作苦力:“有洸有溃亏,既詒我肆”诗人历数这一经过,述说着自己的不幸与丈夫的无情,凄怨哀惋。第二首则直诉丈夫的无情,“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中充满了怨恨。《王风。中谷有蓷》以山谷中的野草枯萎起兴:“中谷有蓷,其干矣。”写一个女子不幸被弃:“有女仳离,慨其叹矣。”他由此而感叹所遇非人:“遇人之艰难矣”、“遇人之不淑矣”,并为此而痛哭,但却追黑悔莫及:“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全诗四环往复的低吟浅诉,自伤自悼,充分表现了一个弱女子的孤苦无靠,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历史时代,弃妇们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她们被那些负心的男子无情地抛弃,却没有反抗的力量,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助。正是从她们的声声哭泣之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个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残酷现实。
三、后序
综观《诗经》中的恋爱诗、婚嫁诗和弃妇诗,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们是全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因为它们不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而且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显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从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一)、从总体上看,《诗经》中的恋爱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高尚的、纯洁的、自然的。它在《诗经》中的出现,标志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于爱情已经有了十分严肃而清醒的认识,已经又最原始的性爱升华为了爱情。她极大的丰富人类的情感世界,非常细腻地表现了两性之间的相悦与相知。男女爱情诗篇中最有思想价值的诗篇是那些表现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的绝唱。如前所述的《邶风.柏舟》就直接喊出了女子反抗的呼声,而那些写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下幽会乃至私奔的诗,便是直接运用行动来进行反抗。
(二)、爱情诗也是《诗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纵览《诗经》中的所有恋爱诗,会发现这些诗大多出现在“风”诗当中。现实主义的写法,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与景物描写两个方面。爱情诗篇取得的艺术成就较其他诗篇更高一筹。这是因为我们在爱情诗篇中窥到少男少女们的形象,是鲜活的、立体的并且是各具特色的。比如写少男少女们或天真烂漫、或妩媚窈窕、或庄重矜持、或顽皮泼辣等。所有这些形象,无不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能在抒情诗中塑造出如此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因为诗人在诗篇中直接倾诉其内在感受。因此,我们能从抒情主人公的欢乐悲哀中,看到他们的行动与面貌乃至性格特征。同时爱情诗篇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它们除了如前所述大都掺进了主观因素之外,在创作动机上,也都各有千秋,其在艺术手法上的成功之外,多为后世诗人所吸纳。
(三)、爱情诗篇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是在初期的封建社会制度已开始萌芽,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是在婚嫁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于情感的重视。至于弃妇诗,则更直接反映了夫权制度下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沦为了男人的附属品所经历的痛苦遭遇。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 《诗经译注》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2月第1版。
[2] 朱熹《诗集传.序》 转引自《中国诗体流变》第10页 程毅中 著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1992年7月第1版。
[3] 《周礼.地官.媒氏》 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1989年7月第一次印刷。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