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征文心得论文反思> 正文

《余震》读后感

Tags: 读书笔记 读后感 余震
字号:T|T
本站微信

小说《余震》读后感
暑期,和朋友相约去看《唐山大地震》,一是对冯小刚的电影的一种独特的热爱,二是源于对《唐山大地震》的宣传,三是百无聊赖的生活。《唐山大地震》中,演员徐帆的表演的一个母亲的张力让我有一种冲动想看看原作《余震》,以及作者张翎。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源自旅居加拿大的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2006年7月的某一天,张翎在首都机场等候飞往多伦多的班机。“班机因大雨推迟了一次又一次,百无聊赖的等待中,我想起了机场里的一家书店。那天书店里人极多,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将我轻轻地拨过人流,让我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高处的一本关于唐山大地震纪实类的书,这才猛然想起那天正是唐山地震三十周年的纪念日。”于是,就有了《余震》。
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遇难:242769人。伤残:164851人。这一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辛酸的故事。《余震》用文学手法,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震后废墟里,一块巨大的水泥板两头各压着一个孩子,这两个孩子是龙凤胎,姐姐方登,弟弟方达。救护人员要救一头的孩子,另一头的孩子就会被压死。最终妈妈选择了救方达,方登对妈妈的怨恨从那一刻起深深埋下。在此后的30年里(电影中时间跨度是32年),妈妈和方达都以为方登不在人世了,但其实方登没有死,被救后,送给了一户人家当养女。方登始终没有告诉别人自己还有亲人,她以这种方式来纪念自己对妈妈的怨恨。而时空的另一头,妈妈始终没有搬离老家,理由是一旦离开,爸爸和方登的魂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成年后的方登出了国,结婚,生子。但她心头总有解不开的结,她试图自杀,却一次次未遂。她找心理医生,告诉医生她看到好多扇窗,医生让她把它们推开,但她却始终推不开最后那一扇窗。直到30年后的某一天,方登因私事不得不回老家一趟,当她重新走进那个遥远的记忆,当年的妈妈成了奶奶,身边还有两个叫纪登和念登的孩子。仿佛间,30年前的记忆都涌了上来,纪登、念登,合起来不就是“纪念登”吗?突然间,妇人发现了站在楼下的方登,而此时的她,早已经泪留满面。终于,30年来的怨恨,在那一刻崩塌,心头的最后那扇窗,也在刹那间打开了。
在灾难面前,人是脆弱的,又是顽强的。《余震》讲述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唐山大地震故事中的一个,是千千万万个唐山人心路历程的缩影。他们一家是幸运的,至少多年后还得以重逢。
现在的地球非常脆弱,时不时的有无法预知的灾难降临,“2010”像魔咒一样笼罩在我们的心灵。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或多或少的出现问题。
旅居加拿大的华裔作家张翎喜欢用“门”来打比方。她把阅读比作开一扇门,走进书的“门”里能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她把语言看作是门,故事、情节是门里的景致,只有具备精美的文字,景致才会真正有吸引力;她同样把通往新作《金山》的漫长旅程比作是“开一扇门”,“在反反复复的迷失和寻找中,终于推开了最后的那扇门”。……她小说中的人物有的从中国走出来,生活在白人的世界里;有的从西方走入中国,试图去理解古老的传统。不管怎样,不是把自己放在与环境对立的立场上,而是将自己融入周遭的氛围之中,寻求与环境、与周围的人相协调的生活。在她看来,文化、思想的冲突是暂时的、局部的,是一种表面现象,共性才是永恒的主题,她要表达的,是对远远大于自己生活世界的那一部分天地的终极关怀。
 

相关阅读推荐:

《余震》读后感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