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第一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是苏人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一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第二单元,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行为与后果的必然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解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体验选择行为时要考虑后果。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法律上,人的行为有作为和不作为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是一门培养人的品德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案例导入:播放视频
思考: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车祸?
过渡: 从中我们会发现行为与后果是有密切关系的。
[探究平台]
(一)关于行为
阅读书P76海因茨的的故事,并根据要求进行分析。
1.如果你是海因茨,你是偷药还是不偷药,为什么?
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局是什么?并谈谈理由。
2问:其实,面对如此复杂的道德情形,人的行为不只是“偷药”与“不偷药”的选择,评价的标准也不只是简单的对与错。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海因茨,使他既放弃“偷药”与“不偷药”的痛苦抉择,又可以得到药物医治爱妻挽救她的生命呢?为实现这样的后果,海因茨还有其他选择吗?
为了救妻子,海因茨还有其它更好的行为选择吗?(分组讨论后回答)
过渡:海因茨的目的只有一个,但是他可能采取的行为是多样的。
认真思考行为的分类:对照提示阅读课本P78第一段:
1.从有无意识的角度看:有意识、无意识;
2.从动机的角度看:善良、不道德;
3.从行为的性质看:合法、非法
4.从法律角度看:作为、不作为
不作为,就是指法律要求做而没有去做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而没有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其实质就在于:应当履行而不履行。
举出三个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
I. 警察接警不出
II. 父母不抚养、教育子女
III. 医生见死不救
(二)关于后果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仅行为是多样而复杂,行为导致的后果也是多样而复杂的。
[生活在线] 一人闯红灯到底后果会多大?早7 点40,湖塘武宜路路口。路口东西向红灯闪烁时,一位行人打头,七八名行人“殿后”,三两成群闯红灯过马路。违章者振振有词地表示:不就闯了个红灯吗,车流间有空隙,利用空余资源,没什么危险。可事实上,一个人闯红灯就会带动一群人效仿,车辆慌忙避让,本来就超饱和的路口,经过这一耽搁,车辆排起长龙,一条线上百余辆车停滞难行。
[探究]
行为 可能的后果
闯红灯
随地吐痰
沉溺于电子游戏
……
[归纳] 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行为。只要有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不管是作为还是不作为,都会产生后果。只是有些行为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有些行为带来的后果会出乎人的意料;有些行为会产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后果。而有些行为则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些行为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行为的后果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有些行为的后果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有些行为的后果则可能在一段时间后产生。
(三)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播放视频
问:根据材料,谈谈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应该有哪些?(书P79)
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的行为会产生一个后果,而有些行为则会产生多个后
果,甚至是连锁的后果。有行为就会有后果,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某
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有的后果是一个行为造成的,而有的后果是由
多个行为造成的。
[情感升华]
过渡:个人的行为是这样,对一个集体、国家也是如此,请列举一个集体(班级、学校)、国家采取的积极的行为,并谈谈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后果。
(引导学生感受国家、集体积极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集体 国家
行为 图书管理制、饮水制、值日班长制、学习互助活动等 希望工程、义务教育、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蛟龙一号潜入深海等
后果
[小结]
人的行为带来一定后果,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也会带来一定的后果。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国家在做出某一个决定时,一定要考虑后果,要选择正义的事,选择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选择对自己有利而又不会损害他人的事。七、结束语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