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教育教学小百科> 正文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Tags:
字号:T|T
本站微信

(幼儿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举例说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教育性的措施,保持并促进个人心理健康,提高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及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减少造成心理疾病原因的一门科学。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目的在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指要进一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挥人更大的心理效能。
现在,人们已逐渐习惯从更广阔的、更积极的意义上去认识心理卫生,并有意识地使心理卫生和教育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保育和教育的观点出发,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为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这也是心理卫生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方面。而幼儿期是人生的一个独特阶段,成年后的许多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大都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的生活,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影响心理问题的因素。在教育中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孩子纠正不良性格的倾向,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生物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因素。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生物因素
1、遗传素质,所谓遗传素质,是生物体遗传给后代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例如:肌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它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
2、机体损伤,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相互统一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病变以及心理活动的失常可引起机体特别是各内脏器官器质性或机能性的继发改变;同样,人体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可引起一些神经病变或心理障碍。例如,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当幼儿的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机能出现紊乱时,会出现许多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又如,幼儿期的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造血器官疾病、某些传染病以及营养障碍等,均可引起幼儿适应不良,产生相关的心理障碍。
3、生化改变,当今,神经化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大脑功能有重要影响的中枢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索、多巴胺、5一羟色胺、谷氨酸、r一氨基丁酸等的代谢异常,可能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酯酶形成的乙酰胆碱能系统控制着神经活动能量的转变过程,当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时,乙酰胆碱含量升高,相反,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它的含量则减低,运用实验的方法将乙酰胆碱注入人体,可以引起紧张综合症。如果再注入乙酰胆碱酶分解体内过多的乙酰胆碱,紧张症状即可消除。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因素
1、需要。幼儿从出生开始就产生了需要。 幼儿年龄愈小,对于较低层次的需要就愈迫切。婴儿出生以后,除了明显地表现出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外,也以一种较原始的方式显示出对安全的需要,比如对于惊吓可以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反应。
  幼儿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能产生更为理想的效应。例如,幼儿对食物、衣着和安全需要的满足至多只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却不会产生像爱的满足那样增进其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作用。因此,高层次需要比低层次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有时甚至为满足高层次需要而放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例如,有的幼儿为了同伴之间的友谊,宁可将自己想吃的食物或想玩的玩具让给别人,这样的幼儿较少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健康的水平也较高。
 2、动机的冲突。 动机的冲突在幼儿中经常发生,是干扰幼儿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幼儿的动机冲突不那么复杂,冲突的解决和处理也相对容易,但是,有些动机冲突的情境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幼儿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3、挫折。幼儿的人格特征也与他们对挫折的容忍力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人格健全,意志坚强的幼儿能忍受严重的挫折,而过分受到保护和溺爱的幼儿,或者性格内向、行为退缩、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在面临挫折时容易产生适应性问题。
4、适应。幼儿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外部世界(缺乏足够的图式与环境刺激相匹配),会造成情绪上的困扰和不安。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想象可对情绪情感进行调节。 例如,幼儿将现实的某些材料微型化,以此作为 “娃娃家”的材料。幼儿扮演“娃娃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中适度的新奇内容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幼儿能在这种简单而易理解的模拟形式中获得新的认知图式,因而能够体验到快乐。在类似“娃娃家”这样的游戏中,幼儿能够进行愉快的想象。想象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对情绪起了镇静作用。辛格认为,有很多情绪障碍的形成,与想象力的贫乏有关联。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1、家庭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性。破裂的家庭,包括父母离婚后,只跟母亲或父亲一方生活的家庭--单亲家庭;母亲改嫁或父亲再婚,一方是“继父”或“继母”的家庭;父母双方都不要,孩子寄养在其他人家,无亲生父母的家庭。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被阻。同时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惊和迷惘,对"新"的家庭难以适应,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产生孤独、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
2、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幼儿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如果孩子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好,或者父母经常吵架、撕打,家庭气氛冷漠,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就会给幼儿一种不稳定的感受,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使其长期处于不愉快的情绪之中,或者惊恐焦虑,失去安全感。并且,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另外,生活在这种吵闹的家庭中,父母终日吵吵闹闹,甚至互相打骂。在这种场合下孩子扮演什么角色呢?他爱妈妈,也爱爸爸,他的两个最亲爱的人打起来了,他该怎么办呢?小一点的孩子会吓得发呆或大哭,大一点的孩子会感到难堪和痛苦。这对孩子心理上的摧残是很严重的,容易使孩子行为紊乱,如夜惊、梦魇和遗尿症等心理疾病。
3、教育态度与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不同,对幼儿的心理发育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子女过分严厉,非打即骂,常施以不着边际的训斥,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孩子脾气暴躁,对人粗野无礼或胆小、羞怯、说谎等;又可能由于经常的精神紧张,不能很好用发音器官均匀地呼吸形成口吃。由于口吃的影响,小孩往往容易形成孤独、退缩、胆怯和自卑的性格,也容易引起激动、发怒、情绪不稳和睡眠不安等心理症状。相反若对幼儿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任其所为或放纵不羁,同样也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形成自我中心、主观任性、蛮横不逊、骄娇乖戾,喜怒不定,忽爱忽憎,在心理上产生困惑。家长如果采取打、关、恫吓、哄骗等不当教育方法导致幼儿脾气暴躁,对人粗暴无礼或胆小怯弱、说谎等,并常怀有恐惧心理。不少父母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后,就以“恨铁不成钢”为由,打骂他们,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罚跪、针戳、反锁禁闭等。孩子怕打、怕受皮肉之苦,表面上按照父母的意思屈从了,但并没有受到真正教育,相反家长对孩子的武力行为却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孩子模仿性强,他们模仿大人的行为,用粗鲁的行为来对待弱小的同伴,久而久之这种粗暴性格就形成了。
4、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
 

相关阅读推荐: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