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中位线》说课教案
教学
环节
|
教 学 程 序
|
设 计 意 图
|
||
课
题
引
入
|
1.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2.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及其定理,强调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双重关系(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3、在上述基础上引出梯形中位线的概念。
|
1、通过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获取新知的基础;
2、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实现思维的正向迁移,自然而顺利过渡到新的研究课题。
|
||
概念
的形
成和
巩固
|
1、让学生根据上述引入过程,自己用文字概括出梯形中位线的定义;
2、梯形中位线定义:
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3、分析定义,出示错例让学生判断。
|
1、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突出概念中的“要素”—“两腰”,巩固新知并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
||
定
理
的
发
现
|
1、再次强调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双重关系,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梯形中位线与底边的位置关系如何?
(2)梯形的中位线与两底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2、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测量功能,动态地、分多次测量这三线段的长度,让同座的学生分工合作:一个观测报数,一个记录。
3、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
4、将数量关系推广到一般,得出如下猜想:
(1)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2)梯形中位线的长度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
1、向学生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创设研究情景,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手、眼和脑并用,加深对新知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数据能力和演绎归纳能力都有益。
4、培养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合作的意识。
|
||
教学
环节
|
教 学 程 序
|
设 计 意 图
|
||
定
理
的
证
明
|
提出论证猜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猜想:
1、利用转化思想,提出能否将梯形的中位线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然后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2、如何利用所学的梯形辅助线的作法,合理地添加辅助线,使上述意图得以实现?
3、给学生5分钟,按每4个人一组,分小组让学生讨论。
4、每组推荐一人汇报研究成果。
5、鉴别各组的设计方案,确定可行的方案。
6、让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记录。
7、出示完整的推理过程,让学生阅读理解。
8、教师板书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
1、让学生掌握数学的转化思想,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2、让学生合作讨论和设计定理的证明方法,是为了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3、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好的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及时得以推广,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
4、通过分组讨论,并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学生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5、学生通常将自己对图形性质的感觉作为推理的依据,这点体现在了他们的设计方案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顺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点拨,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
||
定
理
的
应
用
|
基础练习
如上图,在梯形ABCD中,AD∥BC,MN是它的中位线。
(1)若AD=3,BC=5,则MN= ______;
(2)若AD=a,MN=7,则BC= ______;
(3)若BC=12,MN=b,则AD= _______;
(4)如下图,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与对角线BD交于点P,则P是BD的中点吗?
|
1、以下各组练习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勤鼓励”的“成功教育”思想。
2、第一组基础训练题,直接再现梯形中位线的定理,要求学生会熟练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学生通过知“二求一”的训练,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3、及时地将理论用于实践,既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强化,也为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做了必要的铺垫。通过练习,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
||
教学
环节
|
教 学 程 序
|
设 计 意 图
|
||
定
理
的
应
用
|
强化练习(一)
(5)若BC-AD=4,MN=8,则BC=______。
(6)若MN=6,BC=2AD,则BC的长为( )
A、4 B、8 C、6 D、12
|
本组练习较上组有所提高,需要学生结合方程的思想进行计算,这样,使知识层次在提高,也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
||
定
理
的
应
用
|
形成性练习
(7)若AD=4,BC=8,梯形的高AE=5,则S梯形ABCD=____.
(8)若MN=6,梯形的高AE=5,则S梯形ABCD=_____。
归纳总结出梯形的又一个面积公式:
S=(a+b)·h=l·h (l为梯形的中位线)
|
通过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复习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既找到了新知识的生长点,又扩展了新知识的运用空间,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教学的第二个知识目标自然实现。
|
||
定
理
的
应
用
|
强化练习(二)
(9)已知梯形的面积是12cm2,底边上的高线长是4cm,则该梯形中位线长是_____cm.
(10)一个梯形中位线的长是高的2倍,面积是18 cm2,则这梯形的高是( )
A、6cm B、6cm C、3cm D、3cm
|
通过对新面积公式进行应用,及时地巩固和强化新知识。
|
||
定
理
的
应
用
|
巩固练习
如图:在Rt△ABC中,AB是斜边,DE∥FG∥BC,且AE=EG=GC=3,DE=2。
求:(1)FG;
(2)BC;
(3)S梓形BCED
|
这是一道综合运算题,包含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面积的计算等有关知识,以此来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验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
||
课
堂
小
结
|
1、梯形中位线的概念;
2、梯形中位线在同一题设下的两个结论:
(1)位置关系: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2)数量关系: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
我让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揭示了知识的前后联
|
||
教学
环节
|
教 学 程 序
|
设 计 意 图
|
||
课堂小结
|
3、梯形面积公式:S=(a+b)•h=l•h (l为梯形的中位线)
|
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
||
布
置
作
业
|
1、 P189,习题4、6;A组9、10
2、 预习P186例2
3、 思考:P187 “做一做”
|
提供独立练习的机会,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
课题:梯形的中位线
1、梯形的中位线定义
——————————
2、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
3、梯形的面积公式
——————————
|
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
———————————
———————————
———————————
|
练习题验算过程
——————————
——————————
——————————
——————————
|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