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说课稿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新课导入
|
有性生殖中,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雄性,有的发育成雌性?为什么生物有一些性状在遗传时会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同?比如,人类中的红绿色盲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下面就以人类为例来研究这些问题。
|
问题激趣导思
|
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
学生产生价值取向,积极主动投入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
引导探究性别决定的过程
|
观察“高倍显微镜下人类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思考两幅图的来历(从体细胞一极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时的图象),并比较其不同。
学生很难弄清这两幅图的区别,那么采用什么办法才能识别人类的染色体呢?
展示“正常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分组图”
提问:人的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
在学生回答后补充一句:有23对同源染色体。
提问:正常男女染色体组成中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讲述: 第23对染色体在男女间存在着差异,女性是XX,同型的,男性是XY,异型的,Y染色体很短小。由于这对不同的染色体对人的性别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叫做性染色体,而其它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叫做常染色体。因此,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应是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这时可让学生动笔在书中图6—29、图6—30下写出正常男性、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种类和数目的组成情况。(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讲述: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这种性染色体类型叫做XY型。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较为普遍,除了人以外,很多种类的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所有的哺乳动物以及很多雌雄异株的植物,如菠菜、大麻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那么,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
|
观察、比较、分析并讨论男性、女性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指出生殖细胞的种类
和比例
|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很自然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因而产生兴趣,并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
|
学以致用分析实际问题
|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先相互讨论,再回答。
①性别在何时决定的?分析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异同。
②为什么人类的性别比总是接近1:1?
③性染色体仅存在于生殖细胞吗?
④含有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一定是卵细胞吗?
⑤生男生女由女方决定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⑥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吗?
⑦“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多少条染色体?
通过讨论第②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性别的比例是由生殖细胞的比例所决定的,仍然符合孟德尔的两个规律。通过讨论第⑤题,使学生明确,人类的女性生男孩,是由含Y染色体的精子决定的,从而批判“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残余。尤其在农村地区,更应该明确和宣传相关的科学原理。
小结:受精卵将来发育成什么性别,取决于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含XX性染色体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性个体(人类是女性);含XY性染色体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性个体(人类是男性)。后代的性别主要取决于雄配子的类型和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总之,后代雌性雄性比例是1∶1。另外我们知道了生男生女是维持人类性别比例平衡所决定的,是一种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尊重这个自然规律。 最后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指出:“人类研究性别决定的目的是要为人类的社会生产服务。如:奶牛业为要生产牛奶,就希望母牛产下的小牛都是母牛;种瓜的农民希望多开雌花以增加产量,等等。”
|
分析
讨论
|
让学生相互讨论,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及人口教育。
|
思维创新拓展
|
性别决定方式还有一种常见类型——ZW型,它和XY型刚好相反。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鸟类(包括鸡、鸭等)和蛾蝶类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与动物性别发育有关的资料:
1.蜜蜂群中蜂王所产下的卵中,有少数是不受精的,这些卵发育成为雄蜂。受精卵可能发育成为蜂王,也可能发育为工蜂。这取决于工蜂给受精卵发育成的幼虫喂蜂皇浆的天数。只吃二、三天蜂皇浆的幼虫将发育为工蜂,经二十一天发育为成虫,虽为雌性,但没有生育能力;而发育为蜂王的幼虫要吃五天蜂皇浆,经十六天发育后就能产卵。 2.某种蛙类的蝌蚪在孵化温度为20℃时雌雄比例为1∶1,而在30℃条件下则百分之百为雄性,但其基因型不变。 3.另有一种两栖类的幼体,其雄性在外加雌激素的作用下,全部发育为雌性。而其雌性幼体在外加雄激素的作用下无明显影响。 与植物性别发育有关的资料: 1.如果在黄瓜的幼苗期供给的氮肥充足,在其花期就会开雌花多;如果给黄瓜植株全日光照,黄瓜全部开雄花。随着光照时间减少,雌花逐渐增多,而雄花逐渐减少。 2.某些植物激素对植物的性别分化也有明显作用。黄瓜喷洒乙烯利,雌花数明显增加。如果在黄瓜叶面喷洒赤霉素,雌花就会大大减少,雄花则相应增多。 |
写出ZW型性别决定方式图解
丰富课外知识
|
了解性别决定方式的多样性
追踪高考热点
|
改变
刺激
情境引入伴性遗传
|
过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携带着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由于性染色体的组成在雌雄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就与性别相联系,所以,生物有些性状的遗传现象常常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是伴性遗传。
阅读“色盲症的发现”的资料:18世纪,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启发学生要向道尔顿那样不随意放过看似平常的小事,从中发现未知的规律。”
简介: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因此,患者就不适合当司机,因为,交通信号是红灯和绿灯,无法判断是停车还是通行。全色盲极个别,在病人的眼里世界上任何物体只有明和暗的区别,根本看不到其它任何颜色,病人看彩电就象看黑白电视一样。
|
阅读
体会
|
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可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
难点障碍突破
|
银幕显示色盲检查图(可提供不同于教材上的),让学生自我检查。(对班上可能出现红绿色盲的情况,要引导其正确认识,不要因此搁置对生命科学的探索)
设问:色盲基因是隐性的,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这是为什么?
在银幕上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指出:由于Y染色体过于短小,缺少位于X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因此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是随着X染色体向后代传递的。
思考题:根据基因B和基因b的显隐性关系,说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讲述: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填写有关色觉的女性男性的基因型(五种),然后说出六种婚配方式。
讲述:在六种婚配方式中,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子女全是色盲,男性正常与女性纯合体色觉正常者婚配,子女色觉均正常。另外四种婚配方式,情况较复杂,需要很好地分析。
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四种婚配的遗传图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亲代的基因型,学生接着写亲代产生的配子和后代的基因型。)
师生共同检查四位同学写出的遗传图解。
|
参与课堂实践五官并用,心灵体验
|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热情,体现认知过程。
针对遗传图谱设计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一步一步理清头绪,突破难点。
发挥学生能动性,请学生自己完成遗传图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利于难点的突破。
|
综合
潜能开发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图解,共同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1)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外孙(男→女→男);
(3)若女性色盲,则她的父亲和儿子肯定都是色盲(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同时指出对红绿色盲的调查,发现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女性只有XbXb才表现色盲,XBXb不表现色盲;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所以男性患者多。
思考:据统计,我国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7%,你能推算出女性色盲的发病率吗?
|
分 析、讨论、归 纳
|
激起学生认知需要,创设了思维情境,从而可以连续不断地,层层深入地去诱导学生的思维。
|
总结
扩展
|
绝大多数生物的性别是由受精时遗传物质的组成来决定的,最常见的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根据生物的雌雄个体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性染色体又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类。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异型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即X型、Y型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同型的,只能产生一种X型的雌配子,在受精机会相等时,子代的性别比为1∶1。
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间又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行为必然与性别相联系。以人的色盲遗传为例,学习了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是有区别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隔代遗传,一般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外孙。第二、往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第三、父亲决不传给儿子。
在人类伴性遗传中还有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Y染色体遗传,比如,人类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外耳道多毛症属于伴Y染色体遗传,它们各有不同的遗传特点。
研究人类的遗传病有什么意义?
你还知道植物和其他动物中有伴性遗传现象吗?(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收集有关知识,开阔视野)
并做最后总结:“所谓伴性遗传现象实际上是发生在性染色体上的非性别性状的遗传现象,它仍然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只是同时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
|
课堂延伸
自主探究其它遗传方式,为下一课时作好准备。
|
使学生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始终处于愉快、积极主动求知的精神状态中
|
进行强化泛化训练
|
1、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B)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与性别有关
B、XY型生物体细胞内含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XY型生物体细胞内若含有两条同型性染色体,可表示为XX
2、猴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都有Y染色体的是(C)
A、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B、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和雄猴的神经元 D、精子和雄猴的肠上皮细胞
3、为了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性,某医生向学员分析讲解了下列有白化病和色盲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为a,色盲的致病基因为b,请回答:
(1) A、a和B、b的遗传遵循的规律是
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Ⅲ8 ; Ⅲ10 。
(2)若Ⅲ8与Ⅲ10结婚,生育子女中只患白化病或色盲一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3)若Ⅲ7与Ⅲ9结婚,生育的子女既可能患 ,又可能患 ,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
|
分析
回答
|
反馈、巩固
深化、理解
|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