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诗歌
摘要:诗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歌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代表性历史作品有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关键字:艺术修养 音乐与诗歌 融合
一:音乐与诗歌的概念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二:音乐与诗歌的辩证关系
《尚书.尧典》有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一定程度上,音乐与诗歌都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们所表达的语言皆从主观而来。《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其中音乐与诗歌两种艺术手法无论从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为抒发情感而发挥各自的作用,但是有着各自的特征和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有着古老的渊源关系,是产生于同一母体的姊妹艺术,在两者身上能找出更多的契合点,他们以最好效果相互解读,丰富充实着对方的内涵,是人类最为优雅,最为美丽的思想动作。
(一)从艺术根源的角度上来看
音乐的起源有几种学说,如模仿说,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等等。模仿说的支持者认为:“音乐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游戏说的支持者认为:“音乐艺术的起源归结干游戏冲动。“游戏说”源于康德,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有席勒、斯宾塞、谷鲁斯。与此同时,诗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歌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代表性历史作品有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上来看
音乐与诗歌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诗歌凭借文字符号去传达某种思想或是精神理念。阅读者面对文字符号需要调动自己的文字阅读理解能力,之后对文字符号加以总结,概括,升华。与此同时,在此之间得出自己的理解,过程是主观的,读者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审美。音乐从形式上是一个个声音的联接和重叠,就此产生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与人体的脉搏律动和思想情感息息相关。更需要欣赏者综合自己脑中各种印象去体验音乐语言中流动的情感。音乐的语言是世界的,不因为民族,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不受人种,民族,国家的限制,直接反映人情感起伏以及复杂情绪。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音乐无国界”,“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
(三)从表现手段的角度上来看
两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各代表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诗是文字符号,音乐是声音符号,是声音的艺术,通过听觉来完成审美过程。文字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声音刺激人的听觉器官。二者各司其职,又各自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从内到外全方位地将人的感官调动,从而达到一种高境界的艺术享受;音乐利用一定高度,尺度,力度和音色的音响材料,通过节奏,节拍,音符,旋律,调式,调性,和声,配器表现手段,塑造人的艺术形象并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一声一段意,一曲一生情;诗歌利用字,词,标点等文字符号,通过强调,渲染,对比,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山绘水。一字一世界,一笔一菩提,他们相互融合,相互推动从而产生和谐共鸣,交相辉映的效果!
(四)从品质价值的角度上来看
音乐与诗歌都是人类表达内心情感与描绘世界的艺术表现方法。给予人真,善,美的品味,给予人多种多样的人文与艺术体验,给予人方方面面的生活体验视角,给予人热爱生活与不断前进的不灭激情和不竭动力,“情动于衷”是诗歌与音乐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音乐与诗歌创作本质是相同的,即为“激发人的情绪”。
而音乐具有感性的本质,是多维度的。音乐具有情感特性,决定了情感体验与感情交流贯穿了整个审美活动。音乐的多维度具体体现在音乐的物质构成与自身结构方面,体现在体裁形式方面,体现在情绪情感方面,体现在声乐,器乐不同体裁形式方面,体现在音乐内容与形象方面。器乐与声乐,乐乐相息,绝妙之音,绵延不绝。于是畅谈旋律者,共话知音也。
诗歌是文字语言与文字符号融合的结晶和精华。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标点,都极其有内涵,充满了内心世界强大的力量。通过一些唯美或是平实意象的配合,倾入创作者最为真挚及最为想表达的情感,组合成相应的意境。从来把作者与诗歌欣赏者的感官一起连接,一起想象憧憬。从而达到心灵的撞击,于是把酒言欢者,共话知情也。
(五)音乐和诗歌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诠释诗歌的灵魂,表现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即音乐具有诗歌性,促进人的心灵净化,有利于诗歌的发展与繁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在这短暂的时刻里,沉浸在一片纯净完美的幸福中,拜托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正是音乐赏析能带给人的人文精神感受。”阳刚血性的作品,能使欣赏者体验到音乐中的诗歌性,能使之意志坚强;气势磅礴的作品,能使欣赏者体验到音乐中的诗歌性,能使之胸怀壮阔;坚毅热情的作品,能使之拼搏努力;柔和安谧的作品,能使之气息平和;欢快娱乐的作品,能使之开心快乐;玩转流动的作品,能使人灵感不绝;由此可言,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引发人的共鸣,促进人的人文个性的养成。春雨润物,潜移默化。乐者,诗意盎然,诗意满怀。诗歌对音乐有反作用,为其表现形式之一。黑格尔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而音乐要完成渗入心灵深处这段旅程,最重要的便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独特的传递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便是其中一种。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欣赏者需要创建自己期待的视野。在音乐世界中,需要欣赏者用不同的情感色彩去理解,把握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部分。而不同的情感色彩的形成,有时还需要借助诗歌去理解。通过相关诗歌的具体描述,欣赏者可以在头脑中形成明晰的图画。如此便能够更好地去体会音乐的情感。音乐性的聆听,在欣赏作品的时,不单单具有音乐性,更是诗歌等多种艺术手段共同发挥的作用。
三: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由于音乐与诗歌所具有的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有诸多特点。具体表现在,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具有社会历史性,民族多样性,前进发展性。
(一)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具有社会历史性
每个时代都在不断的变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不断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且要求生产关系随之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每一个时代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的精华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那些年代所应有的态度。《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在1925年于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大连。我们常听说的《七子之歌.澳门》便是其一。《七子之歌》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抢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欺凌,渴望回归的强烈情感。一方面。九十年代出现的回归潮之中,音乐创作者为诗群谱曲,使诗歌与音乐结合,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心声,创造出了一个时代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具有民族多样性
世界上有很多很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具有极其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也具有民族多样性,因民族多样而绚丽多彩,丰富繁华。在西方以意大利的歌剧为代表,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歌剧是一种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精华。代表作品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和《茶花女》,韦伯的《歌剧魅影》。在东方,以中国的京剧为代表。京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的台词大都是诗化般的语言,即以诗词歌赋作为载体,是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完美结晶。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折子戏),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贵妃醉酒)、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三)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具有前进发展性
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一种诗歌样式的产生都在民间。作者是平民百姓,诗歌与音乐相结合,是“歌诗”。其后中国古诗的“诗经”,“楚辞”,“乐府诗”,“南北朝民歌”等样式无不“民间”。在民间“歌诗”的前提下,专业的“文人诗歌创作”才参与并发展起来。这一中国古典诗歌的正常现象直至新诗的产生而被打破,由此也改变了中国诗歌在未来的发展状态。五四运动时期新诗正式出炉,整个过程由文人主导,利用口语资源以及古诗的资源和外国诗歌的资源进行音乐创作,实现了诗歌与音乐的交融与结合,出现了一些流传至今并依然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如李叔同的《送别歌》为典型代表。出版业的兴起使我们认为:新诗就是书本上发表的诗,就是“手写”,“纸传”,“眼看”的诗。人们把音乐与诗歌脱离了联系。然而事实上,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在不断发展的,不断深深交融的。在现代,一些以音乐形态存在的文字,如一些歌曲中的歌词,严格意义上它们也是诗,它们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交融的结晶。同时一些以书面存在的新诗,由于音乐与诗歌结合的不断发展,被谱成曲,有的人还成为广为传唱的金曲。如崔健的《一无所有》,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由此可见,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同时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与交融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一直在路上。
(四)把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到那些善于发现真,善,美的眼睛。他们把音乐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之路。肖邦,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是欧洲浪漫主义时代最具独特性的艺术家之一,对十九世纪的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肖邦的夜曲绝对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其充满了诗情画意与美妙幻想,肖邦以诗人般的艺术气质,充分发展了风格鲜明的器乐小品形式。其特点极富歌唱性,有没的抒情旋律声部与和声风格的伴奏交织一体。代表作品有《E大调夜曲》,乐曲优美柔情,连绵不绝,增添音乐以诗意,给予人诗与乐完美交融的艺术享受。泰戈尔在中国以伟大的印度诗人,文学家著称。不少人也知道他是音乐家。实际上泰戈尔对此造诣很高,他的歌曲和音乐在印度被称为:“拉宾德拉纳特桑吉特。”他创作了2006首歌曲,充分反映人民的生活气息与节奏。其音乐作品与其诗歌完美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印度的音乐传统。一是他的作品是完成了的艺术,需要确切地演唱;二是他在一首作品中常常从一种拉格转至另外一种拉格。其作品自然,朴素,亲切,平易近人。他是作曲家,演唱家,也是一位音乐家。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戏剧,书信之中。同时泰戈尔本身也是音乐与诗歌结合典型的艺术代表人物。
(五)音乐与诗歌结合应注意的原则与要求
实现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不是机械地把音乐和诗歌串联起来;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的实现对于我们来说,并非高不可攀也绝非那么简单;实现音乐与诗歌的结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些原则,并提出相应要求。只有这样,目标与尺度明确了,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创作之中;第一,实现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我们必须“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之中来,到人民群众之中去。充分了解大众对于艺术的需求,大众的兴趣爱好趋向以及做好受众群的准确的定位,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作品才能为大家所接受并获得支持,如小沈阳的《我叫小沈阳》,通俗易懂,诙谐有趣,乐观向上,深受大众喜爱;第二,实现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我们应该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利于艺术作品的传播以及传颂。从而在实现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的同时,实现其深远的社会价值。以诗歌朗诵为实例,该艺术形式具体地实现了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与深深交融。诗歌朗诵中,朗诵者常常会分析把握诗歌的具体意境以及基本情感基调,从而选取相应的歌曲作为朗诵的背景音乐,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予大众艺术美的感受,思想美的体验,真真切切地实现了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第三,实现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宣扬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内容。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浩瀚的艺术画卷,以音乐,舞蹈,诗歌等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将新中国的革命史与建国史,做了一次艺术性的高度总结,堪称新中国建国史的“史记”和“四库全书”,在囊括当时流行在中国各地区的主要歌曲曲风,更融会贯通的组合了艺术表现的百家之长。实现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的同时,宣扬了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潮以及爱国情感;
(六)对于音乐与诗歌结合的自我探究
实现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并不是那些伟人的专属工作以及天职。实现音乐与艺术的结合应该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系的学生,在教学练习和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关于如何把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相关经验。从低年级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机地结合文学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古代律诗,特别是绝句的结构层次,向学生们介绍一些音乐作品的“起,承,转,合”。促进学生们进一步读懂音乐与诗歌,引发他们对音乐与诗歌的兴趣,拓展他们的学习思路。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这一过程中有益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艺术修养。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步,先让学生背诵诗歌的相应作品如绝句。第二步,在学生们背诵出这些名家名作之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绝句的意境与结构,同学们一起用生动的语言以及绚丽的想象构建一幅幅艺术画卷,美妙的意境画面。比如在唱《但愿人长久》之后,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诗歌与歌曲之间的相通之处。反馈有相同文字结构的作品,进一步记住并且掌握歌曲的旋律;第三步,通过分析,学生再次唱歌,学生对“起,乘,转,合”有了深层次的把握,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之上读懂了音乐,实现了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把两者和谐地统一到了一起;
四:音乐与诗歌以及两者结合的意义
(一)音乐与诗歌及两者结合的艺术意义
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有利于音乐与诗歌的长远发展,有助于艺术殿堂更加精彩,有益于人类文明的长远进步。在交融与结合的实践过程中,音乐与诗歌的价值再一次次被间接呈现和升华;在交融与实践的过程中,音乐与诗歌的多姿多彩再一次次地为我们所欣赏和感受;在交融和实践的过程中,音乐与诗歌的迷人魅力再一次次地为我们所着迷和追求;
(二)音乐与诗歌及两者结合的社会意义
音乐与诗歌以及两者的结合是一种社会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音乐与诗歌及两者的结合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长远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以及长远支持;
(三)音乐与诗歌及两者结合对于人的意义
音乐与诗歌以及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人的艺术修养的提高。音乐与诗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音乐是培养美好品德的重要工具,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世界;诗歌是培育良好生活态度的重要平台可以供人绚丽多彩的想象与无穷无尽的遐思;古代《晋书·乐志》云:“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足以真切地说明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性格与行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与诗歌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诗歌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年第三期
<<音乐史论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戏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中国近代音乐史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