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征文心得论文反思> 正文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

本站微信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观察了解以及收集多种数据和资料,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方法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多数幼儿交往意识强、部分幼儿交往策略不当、少数幼儿交往效果差。针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现状进行结果分析,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帮助幼儿提高与同伴之间相互交往的技能技巧以及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些专业的见解,也希望能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交往意识;交往策略;交往效果
   一、论题解读
(一)研究的缘起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看到有些孩子畏缩、躲避、爱哭泣、不敢与人接触,这与家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些孩子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过分保护,使孩子胆小怕事,遇事行为退缩。更有甚者,家长怕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干脆让孩子留在家里,到上学时才开始与人交往,这样与人相处就更加困难。孩子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对他今后的学习和事业都有影响。
从幼儿心理的特点来看,整个幼儿期的孩子都无法摆脱自我中心,他们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意识之中就认为自己所想即他人所想,自己所感即他人所感。因此幼儿常常以己推人,加上缺乏交往策略,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在培养幼儿谦让、分享的同时,要让做出谦让的幼儿明确的合理权益要得到维护,每个人都不可能毫无原则地一味谦让。同时还应让接受谦让的幼儿明确自己不能永远接受他人的谦让,否则会形成依靠他人或贪图便宜的心理习惯。
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但随着住宅日渐公寓化,独生子女尤其是城市孩子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情感上对父母的过分依赖,较弱的生存能力,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观念,使得他们唯我独尊,孤僻胆小。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独生子女与人相处的品质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特别需要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培养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故而引起我的研究兴趣。
(二)概念界定
1.人际交往:指在社会活动中一个人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能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它与人的情绪发展、自我概念、人际知觉、道德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1】
2.幼儿同伴交往: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通过接触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2】在幼儿阶段,同伴交往的发展特征一般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能够关心、体谅、帮助他人。(2)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具有同情心。(3)能够协调并化解同伴之间的冲突。(4)喜欢与他人交往,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发起游戏并得到的响应。(5)接受别人的邀请一起游戏。(6)主动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谈话中。3】
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3】
(三)研究现状
加德纳指出:幼儿时期(2岁一5岁),幼儿已经可以用符号去认识世界,可以凭借语言、图画、手势、数字等等媒介去探索世界,此外,幼儿还会通过身体行为与感觉来辩别这个世界。由符号的发展转向人际智能的发展是通过探索群体生活中不同的角色进行的。4】
皮亚杰曾指出,同伴中的休戚与共似乎可以当作一系列的以理性智慧为特征的道德观念的来源。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可以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学习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等良好品行。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陈益在《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对4一5岁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①》通过对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IcPS)低和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比较,以及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所引起的化Ps变化的比较,发现ICPs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优于IcPs低的幼儿,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能改善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增加幼儿的被接受程度,降低幼儿的被拒绝程度,认知在幼儿同伴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ICPS)是幼儿成功地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6】
陈莉在《幼儿人际智能的发展特征及培养》中关于幼儿时期人际智能的具体表现,人际智能的培养要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从幼儿早上人园到下午离园的时间内,利用寻常时刻,让幼儿的人际智能得到培养。幼儿从家庭这个环境进人幼儿园,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人际结构的变化。在家庭中,父母长辈对孩子总是迁就、宽容的,可是在幼儿园中,幼儿却得在与同龄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学会互相适应。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转变,往往会引起同伴间的争议与冲突。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逐步适应群体生活,在群体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人际智能。她对幼儿园教育中人际智能培养的提了以下几点建议:1.创设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2.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3.利用冲突的教育价值,4.让幼儿学会尊重个别差异,5.人际智能的培养要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7】
庞丽娟在《幼儿同伴交往类型、成因与培养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也发现,受欢迎幼儿的交往策略多且有效,而被忽视幼儿的交往策略很少,被拒绝幼儿交往策略虽较多,但有效性差。这也充分证明了具有多种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的关键。8】
江梅玲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一指出: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鼓励孩子独立交往,并为交往创造条件。作为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培养孩子交往的兴趣,鼓励孩子主动去找小朋友玩,并邀请小朋友来家中做客,经常带孩子到朋友家串门或带孩子外出郊游,让孩子尝试做一些对交往能力发展有益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交往的快乐。教师可以帮助那些内向、孤僻的小朋友找到玩伴,当孩子对与人交往产生恐惧感或厌恶感时,要耐心细致地同孩子进行交流帮助他缓解紧张心理。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家长、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要打扰他们,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平时要多注重孩子的交往礼仪教育,培养文明、礼貌、谦让、宽容等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不好,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孩子具有多种兴趣和技能,可增强自信心,还能提高交友的机会。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幼儿园开展协作活动是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9】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并对县幼儿园、县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中班幼儿的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问卷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同时,笔者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也研究了一些应对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法
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好的问题,对上述两所幼儿园中班幼儿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由被研究者的教师填写问卷,进行分析概括。
2. 访谈法
通过随机抽取县幼儿园、县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中班幼儿调查,对这两所幼儿园的部分老师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在园同伴交往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
3. 观察法
通过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观察,发现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多方面观察、了解,使调查具有全面性。
4.文献检索法
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各类幼教专业书籍及杂志,检索各大网站如中国学前教育网等,获取国内外识字教育研究现状。
三、研究结果
(一)            幼儿在园进行同伴交往的意识
   同伴交往意识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意识倾向。9】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能够在不同的方面突出发展。目前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人、缺乏责任心和合作精神,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等弱点。因此,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在您的观察中,幼儿同伴交往的意识如何?
问题
选项
百分比
幼儿进园时,是否能主动和同伴打招呼?
 
A、很少
B、有时
C、经常
22
40
38
在户外自由活动时,幼儿是否会主动邀请同伴玩耍?
A、很少
B、有时
C、经常
20
62
18
幼儿不会穿衣服时,是否能主动请同伴帮忙?
A、很少
B、有时
C、经常
36
42
22
 
在自由游戏时,幼儿是如何进行游戏的?
 
A、独自游戏
B、与伙伴游戏
C、集体游戏
22
70
8            
 
由表1可知:幼儿进园时,有38%的幼儿看到同伴能主动打招呼,40%的幼儿有时会和同伴打招呼,还有22%的幼儿不会主动和幼儿打招呼。这说明一部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没有主动的意识。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18%的幼儿在户外游戏时能主动邀请同伴玩耍,82%的幼儿则在游戏时不能完全主动邀请同伴玩耍。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在同伴交往时,大部分的幼儿处于被动,不能完全把内心的想法表现出来。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遇到困难,仅有22%的幼儿能主动请求同伴的帮助,42%的幼儿有时会请求帮助,36%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请求帮助。可见有少数幼儿并没有请求同伴帮忙的意识,只是等待老师或同伴给予帮助。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自由游戏时,22%的幼儿是独自游戏,70%的幼儿在游戏时是与自己要好的伙伴游戏,只有8%的幼儿是进行集体游戏。由此可见,多数的幼儿已有了一定的选择交往对象的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幼儿在园同伴交往的意识比较强。大部分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会运用身体动作、情绪情感等方式表达,他们可以一同游戏、玩耍、说悄悄话,但少部分幼儿对同伴交往没有太多的意识,有时只是安静的旁观或等待其他幼儿的邀请。
(二)            幼儿在园进行同伴交往的策略
   交往策略是具体的交往方法的概括。交往策略包括回避、求助、等待、冲突、交换、协商等方法。同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向他人学习反应的机会, 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策略。幼儿只有掌握了良好的交往策略,才有成功的同伴交往。
2在您的观察中,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策略是什么?
问题
选项
百分比
别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他(她)也想玩时会怎么办?
A、动手去抢
B、放弃,选其他的玩具玩
C、商量轮流或交换玩
D、等待小朋友不玩时自己再玩
28
10
40
22
集体外出旅游,有一个同学的食物丢了,他(她)会怎么办?
A、与自己无关
B、幸灾乐祸
C、报告老师
D、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
38
2
46
14
在语言课上,老师让幼儿讲故事,他(她)的表现是什么?
A、坐在位置上抢答  
B、积极举手回答
C、安静的等待老师的提问
  D、老师提问却看着老师不作答
24
28
36
12
 
班上来了新的小朋友,他(她)的反应是什么?
A、主动接近一起玩
B、礼貌的问候
C、在老师要求下欢迎他  
D、不关自己的事
26
16
44
14            
   由表2可见:幼儿想要玩具时,40%的幼儿会通过商量轮流或交换玩;28%的幼儿是动手去抢;22%的幼儿会通过等待的方式; 放弃玩具占极少数,只有10%。这说明中班幼儿在园运用交换或协商策略所占比重较大。
经过调查,46%的幼儿在同伴丢失食物后,会报告老师;38%的幼儿认为与自己无关;14%的幼儿会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同伴;而有2%的幼儿会表现出幸灾乐祸。可见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具有差异性, 且存在交往策略应用不当的现象。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36%的幼儿在语言课上会安静的等待老师的提问,28%的幼儿积极举手回答,24%的幼儿坐在位置上抢答,12%的幼儿即使老师要求回答也不答。由此看出,少数的幼儿在语言交流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幼儿应该学会用语言和动作策略与人交流。
从表2的结果显示:班上来了新的小朋友,44%的幼儿能在老师的要求下欢迎新同学;26%的幼儿能主动接近并且一起玩;16%的幼儿只是有礼貌的问候;还有14%的幼儿表现出与自己无关。可见,大多数的幼儿对待同伴交往还是运用回避和等待的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幼儿同伴交往主要采用的策略是求助和交换、协商。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有限,用更多的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幼儿在交往中还是比较被动,而且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所以,在交往中运用合作和邀请的策略很少。
(三)            实施同伴交往策略后的效果
表3在您的观察中,幼儿实施同伴交往策略后的效果如何?
问题
选项
百分比
自由游戏时,同伴是否会接受幼儿邀请一起游戏?
A、很少
B、有时
C、经常
12
56
32
幼儿在与同伴讲解游戏规则时,是否能清楚表达意思?
A、很少
B、有时
C、经常
26
38
36
幼儿在班上,是否被同伴所喜欢?
A、很少
B、有时
C、经常
8
56
36           
   由表3可知:在自由游戏时,幼儿邀请游戏,有88%的同伴会接受幼儿邀请;还有12%的同伴则不会接受邀请。由此可见,少数的幼儿在实施交往策略后的效果不是很好,策略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幼儿的行为。
   由表可见,74%的幼儿能讲解清楚游戏规则,还有26%的幼儿不能把游戏规则讲解清楚。在能讲解清楚游戏规则的幼儿中,有36%的幼儿能完全讲解清楚,有38%的幼儿不能完全讲解清楚。这可以看出少数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运用语言策略的能力不是很强,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在班上都能得到同伴的认可。有92%的幼儿在班上会被同伴所喜欢,还有8%的幼儿在班上是不被同伴喜欢的。这说明极少数幼儿实施的策略通常不能得到同伴的肯定,所以他们在交往时往往不会被同伴所接受。
同伴交往策略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幼儿的突出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误认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别人的想法, 认识不到别人可能具有跟自己不同的观点、意识或情绪体验等。所以在同伴交往中,有部分幼儿在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时会使用消极的交往策略,例如:冲突策略,像这样的幼儿很容易被同伴所排斥。
从上面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多数幼儿同伴交往的意识较强,可以一同游戏、玩耍、说悄悄话等。
其次,幼儿使用的同伴交往策略主要有求助和交换、协商,较少运用合作和邀请。
最后,少数幼儿在园使用同伴交往策略后的效果不够好。
四、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60位中班幼儿中,同伴交往能力是有些差异的。笔者通过对幼儿园有关教师和对同伴交往能力稍弱的幼儿家长的访谈,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分析整理出了下面三个方面原因:
(一)幼儿自身因素的影响
幼儿对于同伴交往都是具有好奇心的,看到同伴玩耍时都会想参与其中,但是可能因为自身的某些原因,少数幼儿因平时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情感上对父母过分依赖,比较胆小害羞,导致幼儿不敢主动与同伴交往,即使是遇到困难时,也不会主动请同伴帮忙。另一种幼儿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观念,遇事积极主动,但常常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为霸道。其实,幼儿的成长是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缺乏交往容易导致幼儿出现唯我独尊,孤僻胆小的现象。
幼儿的交往能力有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游戏,不会替别人着想,不会谦让,缺乏对同学的关心,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自己的利益被触犯,往往就会有过激的攻击行为,这些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往往缺乏目的,不会合理的选择交往伙伴,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不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假如同伴的一个错误行为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表扬时,他们会认为同伴的就是对的,同伴是学习的榜样,甚至会去学着做。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后果会相当的严重。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们的教育对象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就认为孩子在学校不能受一点点的亏,所以总是教育幼儿在学校不能吃亏,甚至有的家长还教幼儿具体的应对方法。这些都是不恰当的行为,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他们会认为大人们说的都是正确的,从而都以家长为榜样。还有些幼儿为了在园能够引起老师的注意,就使用消极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同伴的讨厌和厌恶,会失去朋友,最终导致道德认识发生错误。
很多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由于他们很多是在缺少玩伴的环境下长大,又受到长辈的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所以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很难找不到可以沟通的同龄人。随着封闭式的高层住宅的普及,使得孩子的园外生活只局限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这样的生活妨碍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访谈中发现,有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把幼儿独自放在家里,使得幼儿只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独自游戏。其中有一位家长还认为幼儿与外界的接触与交往应该是长大后的事,小的时候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危险的,甚至连花园里的花花草草都没摸过。这样的孩子被家长过多的保护,使得自身的同伴交往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这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同伴交往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任何一件事物都是需要激发产生兴趣,才得到快乐的。
(三)教师的影响
幼儿可能会因家庭或自身的原因遭到老师的嫌弃,并且老师在其他幼儿面前说了很多讨厌该幼儿的话,那么其他幼儿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该幼儿,该幼儿不是个好孩子,就会排斥、不喜欢他。这种类型的幼儿在以后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交往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同年纪的幼儿在各方面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可能因为家长或家庭的原因,智力、能力和表现力各方面都比较好;而有的幼儿可能因为自身的发展比较晚,各方面不如同伴优秀,从而形成了对比。很多教师都会有偏袒的心理,喜欢好孩子、乖孩子,有些好学生即使做了错事,批评也是很轻的,教师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对于同样犯错的坏孩子,教师有时会恶语相对,甚至当着同伴的面伤害幼儿的自尊,使幼儿感到自卑。这样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甚至会使幼儿讨厌去幼儿园,从而产生了排斥心理。
还有些幼儿各方面都很好,但是教师不太关注他(她),所以幼儿为了能够引起教师的注意,在很多时候行为很恶劣,让教师和同伴很反感。这时候,教师应该利用在园的时间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多与外界接触,应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在接触中学会交往。
五、对策与建议
(一)让幼儿充分理解朋友的重要性和合作的意义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同伴交往能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以及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10】
幼儿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也是实现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幼儿的交往策略,首先要激发幼儿在心理上与人交往的意识。幼儿入园后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伴,离开家长后在情感上迫切需要得到满足,特别是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也是教师教育的良机。通过在园游戏等方式的教育,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明显减少,并且乐于来幼儿园。教师应该能多用“和小朋友一起玩才有意思”“自己一个人多孤单啊”等这样的话,来帮助幼儿增强主动交往的意识,表现出他们对朋友的重要性和合作意义的粗浅的理解。
   ()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正如一位美国的儿童专家指出:“一个人与同事、家人及熟悉的人们如何相处, 往往取决于他童年是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的。”
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他们想交往、敢交往、喜欢交往的自由、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喜欢把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告诉别人,这就形成了幼儿的交往需要。然而,由于交往能力的局限,幼儿有时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愿,常常导致“事与愿违”或“弄巧成拙”的结果。此时,教师如果采用训斥、讥讽等方式对待幼儿的失败,那就会打击幼儿的交往积极性,挫伤幼儿的自尊心。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帮助幼儿创造补救的机会,那么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交往的技巧和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教师积极的态度和对幼儿交往策略的指导,不仅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同伴交往环境,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还能使幼儿变得更加敏感,能主动地去吸收和内化良好的交往策略,为以后的同伴交往活动储备知识、经验和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或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以激发幼儿同伴交往的愿望,使幼儿体验受到他人关心和帮助的愉悦,逐渐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进而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11】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心理水平的发展以及动作技能的水平阻碍了幼儿意识向行为的转换,而这一转换很关键。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放过每一次教育契机,认真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鼓励和肯定幼儿之间良好的交往行为。
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父母的言行对幼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平时的人际交往积极主动,对孩子的同伴交往给予充分的肯定,将有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教宣传窗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和熟悉幼儿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目标和要求,将这项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给予幼儿一致的、持续的影响,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12】
六、存在的不足
由于时间和个人因素,本研究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一)研究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调查研究的几个纬度是笔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划分的,鉴于笔者理论水平有限,难免不够科学。
(二)由于客观原因和时间限制,研究的对象和问卷的数量有限,研究问题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不能周密、全面地反映真实现状。
[参考文献]
1. (美)Thomas Armstrong著. 张咏梅 王振强等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41页
2.(美)卡罗林*查普曼著. 郅庭瑾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页,224页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473a801000bis.html
4.(美)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7种智能改变命运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2004,179页
5.http://wwwhbb.cn/h/136/1E25BDD9-FD97-40DF-81BBC51A4EDB.htm
6.  陈益.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对4一5岁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①.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科学,1996,第19卷 ,282页
7. 陈莉.幼儿人际智能的发展特征及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早期教育),2002,6,2-3页
8. 庞丽娟.幼儿同伴交往类型、成因与培养的研究.北京大学教育系,1991,30-32页
9. 江梅玲.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第4期
10. 李艳菊.姜勇.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特点.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Z170-73页
11. 国明洁.3~6岁幼儿交往策略的发展特点和培养的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5,9,第6卷,第3期 ,69-72页
    12.王慧芳.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 广西教育, 2002 ,6期 ,45页
 
 

相关阅读推荐: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