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征文心得论文反思> 正文

高职师德征文 承古汲新话师德 以身立教树师风

本站微信

承古汲新话师德 以身立教树师风
德者,德行也,《周礼》中言“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了崇德文化思想,尤其是重师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司马迁曾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身为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教师的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
我们中医院校是培养未来中医专业人才的基地,学生未来将肩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和良好道德素质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先就提出了“大医精诚”,指出要做好一名医生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所以中医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就更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的合格中医人才呢?
1.我国古代师德观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活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教师就被隐喻成“桐子”、“蜡烛”、“园丁”、“孺子牛”、“铺路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其中不乏赞美之辞,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也充分说明教师职业的伟大和光荣,更折射出教师的人性之美!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可见教师职业自古以来都是备受推崇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师德思想。
1.1“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孔子认为教师作为授业解惑的主要承担者,首先应该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它也是孔子最为津津乐道的品格。孔子本身就是“好古敏以求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除此之外,西汉的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别强调“学而不厌”的重要性,他认为:“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举贤良对策》);“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博学是教师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仅仅有博学是不够的,是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探索需要的,教师还要学与思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博学之”,还要“慎思之”,更要“笃行之”,教师的勤思好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也将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开拓精神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不断进取研究、博览群书,才能为为人师表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认为身为师者,既要有“学不厌”的智,又要有“教不倦”的仁,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方才为圣。教师虽不是圣人,然而教师职业却需要教师做到诲人不倦。孟子也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柳宗元认为“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王夫之则强调“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
可见,古之圣贤都以“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准则并身体力行。在诲人不倦精神的感召下,我国古代教育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大批圣贤人士和国家栋梁之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创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教师只有认真刻苦、潜心于学问研究,学识才会广博,智慧才可能明达,才可能成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经师”。同样,也只有在道德上不断地学习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经师”到“人师”的升华。
1.3“以身立教”的标杆精神
身为人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一直以来都是备受推崇的传统美德。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的道德学问全部表现在行动上,他的身教原则可见一斑。汉代扬雄更是明确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唐代大教育家韩愈也认为教师要“以身立教”,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因此为人师者从微小的事情上就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口耳相传的“有言之教”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直接灌输着教师的理念,而以身作则的“无言之教”却通过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只有教师以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作出了榜样,学生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师只有靠自己的榜样作用、道德诚信才能使学生信服,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1.4“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
孔子是中国最早实行因材施教的师者,他对其学生的才能、性格了如指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种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使得“对症下药”成为可能。孔子注重对学生特点的了解,从德才两个方面观察学生,不单看重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客观顺序,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步骤地学习,所以颜渊称赞孔子“循循然善诱人”。
因材施教类似于中医学中的因人制宜,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材施教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要经常的关心学生;第二步是分别激励,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第三步是补偏救弊,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发挥他们的长处并弥补不足之处。自孔子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将因材施教当成师德的具体内容,他们的精辟论述对今天为人师者仍有借鉴意义。
1.5“不耻下问”的开明精神
孔子是教育开明的提出者、践行者,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无常师”、“当仁,不让于师”。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鼓励学生超越老师。韩愈对孔孟的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师生之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海是没有尽头的,每一次的教学过程都是对知识的再一次探索认识,教与学其实的分不开的。没有绝对的老师与学生,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罢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并不是完美的代名词,因此不要放不下面子,要虚心求教,要与学生一起进步。
2.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现实社会中,作为一向遗世孤立、萧然物外的校园最终也难逃被侵染、被亵渎命运:道德失范、徇私舞弊、剽窃造假、商海弄潮、误人子弟等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却赫然若揭地成为某些教师的代名词。教师的尊严惨遭荼毒,于是,“师道之不传已久矣!”面对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疾首的现实,只有勇敢地承认、反省并接受良心的谴责、努力改进自我素质,才能还一个清清世界,才能为教师正名!
2.1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师,即教师或以某人为师;表,指表率、标准。为人师表,在很多方面便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自我要求,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标准。为人师表,就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学生负责任,所以即使在生活的细节方面,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严格律己,这样当你在教育学生时才能有底气,有依据。
加强教师职业资格修养,重视教师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外因总是以内因为基础,他律必须以自律为前提。良好师德的形成只有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使师德内化为本色与角色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应该渗透于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和良好的舆论导向,引导广大教师自重、自慎、自省、自律,促进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2.2一视同仁,倾注爱心
几千年前孔子就极力倡导“有教无类”,主张无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孟子继承孔子的主张设学收徒,他主张“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孔孟这种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开明办学的教育观念丰富了我国古代师德观,成就了我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形象。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师德观的重要内容。只有对学生倾注爱心,才能以真诚换取真诚,只有倾注爱心,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师生之间可以成为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而非冷漠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
2.3爱岗敬业,不断学习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之一,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判断人们职业行为优劣的具体标准,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因此,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全心的为它付出,这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值得我们为之付出满腔热血。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学而不厌”,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更应该加强学习,掌握精湛的师艺本领,具有过硬的知识基底和教学技能,才基本具备参与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教书育人工作的首要条件,才能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奋力拼搏,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总之,我国古代的师德观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只有将师德观的精髓不断地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内涵,使其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解决新的问题,才是我们对古代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才能真正成为人师。
身为医学院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将来是要服务于社会大众,服务于生活在痛苦中的患者。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他们精湛的医术,更要培养他们严谨、踏实的学术之风;要培养他们严于律己、真诚待人的生活态度;要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我们只有重师德,树师风才能无愧于人师的称号。

相关阅读推荐:

高职师德征文 承古汲新话师德 以身立教树师风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