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仿写,提高中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提要
在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如何利用课文这一“最好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并从中学会表达,提高语言实践能力,为写好后面的习作铺路?片段仿写便是一种很好的形式。那么,教师该如何判断哪些文段才有仿写的价值呢?在确定了仿写的“点”之后,又该如何分步骤引导学生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内容,知道“写什么”;到抓住文本的表达特点,知道“怎么写”;再到创设仿写情境,真正学会表达,实现“会写”呢?本文将以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谈一谈教师可以如何搭建由“读”到“写”之间的“脚手架”,使学生逐步领悟、吸收和内化语言的。
关键词
片段仿写 判断价值 分布引导 有序仿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表达应用,就要养成应用语文的好习惯。”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当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准确理解”到“学会表达”,为写作铺路。相关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学习规律为‘输入——积累——模仿——运用输出’”。[1]因此,仿写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形式。而最好的语言实践平台,便是教材中一篇篇字斟句酌、表达准确、意境深远的入选课文,特别是名家名篇。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说、写一段话是写作训练的重点,因此根据训练目标选择恰切的例子——片段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课文中什么样的片段才具有仿写的价值?教师该如何运用教学策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学会更好地表达,为写好后面的习作铺路?
一、判断有无迁移价值
哪些段落才值得进行迁移运用的训练,即如何确定仿写的“点”呢?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文本自身的特色语言。如:
有些片段语言精炼,文字张力却极强,富有内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
有些片段在记叙中起到了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式的作用:“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乡下人家》)
有些片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秋天的雨》)
另外一类段落是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言“例子”,虽然没有明显的特色,但却具有规范性,可以触类旁通,迁移运用。如《可贵的沉默》中的文段:“我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啊,这么多啊’”后面这个片段,虽然只是简单的对话,但却涉及有提示语及无提示语的区别,提示语在前、在中间、在后面的区别,以及冒号、双引号、逗号在提示语中的不同作用,对于学生写好以后的叙事性文章极富指导性,具有迁移运用的价值。
另外,说明文当中语言精确(指作者在行文时注重用词、数据等方面的严谨、精确)、能很好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能充分利用各种说明方法的片段也具有迁移运用的价值。
二、分步引导学生学会有序仿写
在确定了仿写的“点”之后,教师接下来要做的,是分步骤引导学生从读懂文本内容到抓住表达特点、再到学会有序表达。当然,在实施这三个步骤的教学前,教师必须先潜心研读文本,找到最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搭建由“读”到“写”之间的“脚手架”,使学生逐步领悟、吸收和内化语言。以下以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秋天的雨》一课的片段仿写教学为例,说一说教师可以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会表达。
(一)、抓住关键词句,读懂“写什么”。
有仿写价值的片段长短不一,但里面都蕴含了一定的信息:如写景的片段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征是什么;写事的片段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语言、神态、动作等,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信息,等等。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内容。下面是《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仿写训练的教学设计片段。
1、一读课文,想一想本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2、二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3、教师:“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五彩缤纷”?拿起笔画下来。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银杏树 枫树 田野 果树 菊花
5、教师: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找一找,再画出来。
6、全班再次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板书):黄色的银杏树 红色的枫树 金黄色的田野 橙红色的果树 各色的(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
7、学生朗读,感受“五彩缤纷”。
8、教师:读完你想对秋天或秋天的雨说点什么?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设计意图:提炼关键词理解后再入情入境地朗读,是培养语感,积淀语感的有效方法,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这还可以唤起学生对颜色的联想,提升学生的美感,为后文的仿写做准备。]
(二)、抓住表达特点,引导学生知道“怎么写”。
学生只知道片段“写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仿写,先要了解片段的表达特点,即作者“怎么写”。当然,不同片段的表达特点受到诸如文体特点、不同事物类型特点等制约,其表达特点会大相径庭,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如写景的片段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来写生动,是否运用了方位词以便描写有序;写事的片段是如何运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等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或是如何适当运用提示语把人物对话写清楚的等。
这里承接上文,说明教师是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知道“怎么写”的。
1、秋天的雨真美啊!不过,是作者的语言把秋天的美写出来的。请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这根魔杖把秋天的雨描画得这么美的。
2、学生默读、思考、圈画批注。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方法?后面的五句话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后面的五句话开头都运用了相同的方式,这样的写法叫运用相同的句式。这五句话开头都是“它把……色给了……”(教师相机板书)引导学生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2)其中前三句还运用了“它把……色给了……像……”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手法的作用并用比喻手法说一句话。
(3)后两句则分别用了“你挤我碰”和“频频点头”,教师相机板书并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作用,并用拟人手法说一句话。
4、这段话的第一句话也很重要。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话的总起作用及与后面五句话之间的关系(总分结构)。
[设计意图:要仿写,首先要知道作者如何写,这是读写训练重要的结合点。通过提炼文段独特的句式和修辞手法,领悟作者写法的独特,再进行相关的句式训练、修辞手法训练,为后面的片段仿写做好进一步的准备,降低仿写的难度,同时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
(三)、创设仿写情境,使学生真正“会写”。
在学生充分把握了文段的表达特点之后,教师接下来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片段仿写,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这里承接上文的教学设计,说明教师可以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仿写。
1、(在学生充分认识文段的表达特点后)多美的一段话!作者把手中的笔当成了颜料,为我们描画出多么美丽的秋天啊!其实不仅秋天的颜色很美,其它季节也很美,比如春天。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好好欣赏美景,再写下来吧!
2、(出示春天美景图)想一想:春天的颜色有哪些?不同的景物分别像什么?如果把它们比作人,它们又会做些什么动作,有什么样的表情呢?
3、教师出示写作参考:
(1)开头第一句话也可以运用总起句。
(2)后面的几句话可以运用相同的句式,分别写你刚才看到的几种景物(小草……),也可以写你平时观察到的春天里特别美丽的景物,写的时候可以用上“它把……色给了……像……”这一句式,或者用上拟人的手法,也可以用上你认为特别美的句子。
(3)如果你觉得只写春天的颜色还不够,你还可以写一写春天的味道、声音等等,可以用上刚才的写法,也可以用上你以前学到的写法。
4、学生进行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仿写之后,教师还要及时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对本次仿写成果进行评价(最好是多元化评价),学生再作出相应改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用在此处,可以唤起学生的相关记忆,准备好写作的素材;教师再提供相关的提示,更进一步降低仿写的难度。]
丁有宽老师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2]因此,通过这样的片段仿写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增强,才能进一步提高习作的质量。
相关阅读推荐:
› 中年级阅读教学论文:片段仿写,提高中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