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正出现令人振奋的崭新局面,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以下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优越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 整合 有效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教学手段的变化上,更为重要的是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引发了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近一年来我尝试着以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初步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一、立足课标,把握整合实验的纬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新的课程标准为基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立足课标,又超越目标,实现语文学习质的飞跃,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媒体突破了时空纬度,改变了信息的分配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创造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进一步深化了课标所要求达到的三个纬度。
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种类繁多和时效性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阅读材料缺乏问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阅读大量的篇章,摄取和课文主题相关的信息。
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从而使语文教学的任务、内容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网络的超时空性,迫使课堂教学的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师生都能够实现弹性更大的自由学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必然。
二、组织教学,保持整合教学的温度。
网络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以各种各样活动促活跃,引导孩子们从语文学习活动中感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更要注重把握好语文学习的“温度”,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何谓学习活动的“温度”呢?我认为包括三个含义。
(一)调控好教师的情感温度。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的情绪活动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平静愉快的心境有利于充分发掘感受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一堂课,不可能总是高潮,应该像大海一样,时而平静含蓄、时而掀起小浪花、时而一浪接一浪……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当学生准备在发表个人见解时,教师用期待的眼神注视着他;当学生们找到解除困惑的办法时,教师用开心的表情、语言祝贺他;当学生和小组的同学进行课堂创作时,教师欣赏的目光;当有学生游离于学习外时,教师要用包容的目光注视等等。“教师的情绪因素是学生思维的闸门”,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学生情绪,用自己的深厚情感、适度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真情实感的语调去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
(二)、调控好学生的情绪温度。
每一名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活动、安排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关注,而且会马上从情绪上表现出对活动的关注程度,这就是情绪反映温度。作为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情绪反映,适时调控活动的方法,主动调控学生的情绪反映温度,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防止学生情绪低落,温度下降。在上网络课的时候,总有的学生控制不住自己,脱离老师的学习要求而去玩电脑,在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请些一处于游离状态的学生回答。这个同学肯定很犹豫,老师不要责怪它,而是鼓励、支持他,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容、信任的课堂气氛中,回归到课堂学习中。因此,我创设了许多丰富有趣的课堂用语,如:要拓展阅读时:我就说:“多读书,”学生就会接:“读好书!”然后我就说:“请打开电脑书学习。”当孩子们要进行小组讨论时,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思考,于是就创设了“头脑风暴——转转转”的口令,孩子们一边叫口令,一边用食指在小脑袋转几转。孩子小组讨论的时间快到的时候,我就说:“小鸟喳喳”孩子们马上接“快停下!”孩子们马上就坐得端端正正了。每一节课都因为有了这些活泼的间奏而变得有张有弛。每一名学生因为教师的关注,激发了学习热情,情绪反映温度升高。
(三)、调控好课堂的氛围温度。
每节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会生成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借助教师引领,通过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而生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控制整个课堂的氛围,使它有利于对话的进行,有利于主题目标的完成。这节课的主题目标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和体会自己和大家学习与生活在一起的快乐,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间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应该是每节课教师营造的主要氛围。例如在拼音ie、üe、er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去旅行的情景: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坐着飞机去美丽的海南岛玩一玩,好吗?你们看,飞机来了!(点击出现飞机图)老朋友来跟我们送行了!”这个情景的创设为课堂创造了一个十分快乐的氛围,如果将这种快乐的气氛一直保持下去,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因此这节课创设了一个连续性的情景:海滩漫步——认识椰子树,学习ie;晚上在海边欣赏迷人的月色——学习üe;聆听大海的交响乐——动听的潮声,学习er;由于创设了一个连续性的教学情景,低年级的孩子虽然容易注意力分散,但是也会被这个有趣的情景牵引住,课堂教学就会保持一个快乐的氛围。如果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掌握好了各种学习活动的“温度”,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投身课改,大胆实践,走出自己个性化教学天地。
三、有效拓展,拓宽整合实验的广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课堂中进行广泛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一大亮点,也是提高孩子阅读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一般选用的是跨越式课题组提供的教学资源平台。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但是有的材料和课文的主题相去甚远,而有的文章篇幅过长,学生的阅读有障碍。因此,教师在使用这个教学平台的时候,应该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一年的实践,我发现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喜欢以下这些阅读材料:生字的拓展部分,用本课字词编的儿歌、句子、出现本课生字的古诗(因为现在许多孩子在幼儿园就已经会背很多古诗,因此,当他们看到故事中有本课学习的生字时,他们会十分雀跃。),同学的名字(当学到某些生字是同学的名字时,他们会很有兴致地议论一翻。)谜语等;文章的拓展部分:可以是文章的内容和本课的主题相关的文章,低年级如果是篇章较长的文章,可以配上一些插图,而老师在选择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修改,尽量符合孩子的阅读口味。
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每周进行一节的课内阅读指导课,教师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学生选择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堂上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要求学生就文本提出问题的基础,并明确单元主题学习的要求,然后再一次广泛阅读导航资源区超链的信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小作家"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或者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加入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及时超链"小作家"中的学生发出的比较精彩的帖子,并组织学生阅读、评议,从而对拓展阅读主题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为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堂升华,延伸整合的深度。
在选择阅读材料方面,既要进行知识的横向拓展,更要重视知识的纵向拓展,使学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深究学习”,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所谓深究学习,即指学习者在策略的调控下所开展的使学习进一步深化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活动。这种学习策略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更注重接受之后的反思;不满足于对原有知识的扩充,更注重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建。所谓横向深究学习,指的是在同一平面上学习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入。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和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章,设计一些有一定深度但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打写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实现学习向深度的跨越。例如在一年级下学期〈〈识字六〉〉的教学中,内容是一首数量词儿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量词的规律,教师出示了两组图片,一组是:一只猫、一只老虎、一只风筝、一只袋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数量词,然后让学生思考:发现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同一个量词,不同的事物;另一组是:大屏幕上有这么多西瓜的图片,但每张图片用的量词一样吗?先自己看一看,说一说。(一片西瓜、一块西瓜、一筐西瓜、一个西瓜、一车西瓜、一篮西瓜)让学生也在观察、说话中发现规律,并总结。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沿着教师所提供的“点”的方向展开,对所接受的知识点进行深化研究,在这样的有一定的拓展学习活动中思维的活跃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经久不忘。
五、灵活运用,掌握跨越的适度。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比较教条,以为在电脑室上课、严格地按照模式去做,就叫上整合课,毫无目的的跨,时间花了、精力花了,但收效不大。这涉及到教师对课堂教学跨越的“度”的把握问题了。所谓“度”,就是“适度”的意思,在这里就是“适于学习主体能容受的度”。笔者认为课堂的度应当包括“容量、节奏、主导”三个方面。一堂课应安排多少内容,完成哪些任务,让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又将这些内容、任务、程度作怎样的切割、组合,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这种安排,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怎样导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出学习的内驱力,是我们上每堂课都需认真对待且扎实解决的,因此,认真探讨课堂的“适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确定一堂课的容量,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的具体分布,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弄清每课时的重点、难点,有了明确的目标,主攻就有了方向,就可以事半功倍;三选择适度的阅读材料,避免重复,以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四是要符合学情,一般而言,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基准,偏高偏低的学生又能兼顾,这样,整堂课就容易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了,也就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识字六〉〉中第二课时的拓展阅读部分,学生大量阅读了用量词描写风景的小文章、儿歌和用量词描写的旅游日记。在大写题目的设计上,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设计了以下两个打写题目:1、你们也试试用今天学的数量词编成一首小儿歌或一个小故事。2、也可以用数量词写一篇旅游日记。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打写的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一成不变的,确定课堂节奏必须以充分明了本节课容量与学情这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为前提,使一节课各环节的“发生”垫足底气,“发展”势头强劲,“高潮”兴趣盎然,“结束”情感升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慢难易、轻重强弱错落有致的韵味,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是自不待言的了。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 跨越式的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3、〈〈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项目小学语文低年级模式和案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4、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础[2000]35号。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