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红楼梦》 共解其中味
——谈网络条件下《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实践与反思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古典名著,深值学生认真阅读、细细品味。本文试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主要论述了在当前网络条件下开展《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背景原因、步骤方法、实施效果及教学反思,从而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探索新环境中高中名著教学的有效方法,践行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阅、分析、辨别、整理、积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加深对《红楼梦》这一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红楼梦》;策略;反思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当前,研究性学习如一股春风走进了校园。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现有经验为起点,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为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那么,在当今优越的网络条件下,研究性学习课程该如何开展,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指导,成为了研究性学习中必须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笔者教学实践,试以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为例来探索研究性学习教与学的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一)选择《红楼梦》的原因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经典之作,比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部小说都更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广度、深度与力度,富有文化底蕴与智慧,充满了无穷魅力和研究空间,令人遐思、引人探胜,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增长见识,提高阅读能力,学会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二)深入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经过深入广泛的调查,我了解到,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很多同学对《三国演义》《水浒传》津津乐道,可一问起《红楼梦》便沉默寡言,甚至是避而远之。通读其原著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原因大体有:语言太深读不懂,故事情节不如其他三大名著吸引人,不感兴趣,等等。
二、研究过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亲近《红楼梦》。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从而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想,要想让学生主动走进《红楼梦》,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介绍《红楼梦》地位与价值,引发学生的崇拜感:它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问世以来就成为人们品评的对象,久而久之,还发展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红学,涉及的范围不仅有文艺学、小说学、版本学,还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园林学、建筑学、绘画学、医学,甚至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都大有研究价值。
2、展示《红楼梦》中精妙的语言风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巧用谐音:
文中的人名、地名取名艺术高超,巧用谐音,内涵丰富,不仅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贾化即贾雨村,字时飞。贾化即“假 话”,时飞即“实非”,贾雨村即“假语存”;甄弗即甄士隐,甄弗即“真废”,甄士隐即“真事隐”; 蘅芜院即“恨无缘”等。
(2)暗设伏笔: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文中灯谜、梦境、戏文、诗歌、酒令、判词等,处处伏笔暗设。如第五回中,每首判词就暗示着某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第十三回里,写了王熙凤做的一个梦:秦可卿托梦于她,告诉她要在贾府兴盛时早早筹划下将来的基业,还说眼下又有一件非常喜事。实际上是暗示了贾府的衰败和下一步元春晋妃,这就为展开以后的情节做了铺垫,等。
(3)听《红楼梦》歌曲,感性品味诗词曲赋
利用网络搜索,采用1987年陈晓旭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歌曲:这些歌曲旋律婉转优美,又饱含情感,结合其歌词(即书中诗词)加以品味,令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
(4)原著是一尊“断臂的维纳斯”。世间只留八十回,其结尾成为千古之谜,众说纷纭。我们现代通行本采用的是高鄂的续写,但很多地方都不合曹雪芹的本意。比如,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画面“一枝桂花”暗指“夏金桂”,“莲枯藕败”隐指英莲及其结局。“根并荷花”:指菱根挨着莲根,隐寓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 “两地生孤木”:拆字法,两个“土”(地)字,加一个“木”字,指“桂”,寓夏金桂。照画面与后二句判词,香菱的结局当被夏金桂虐待致死,而续书却写香菱最后被“扶正”,与曹雪芹的原意相反。
介绍完这几步后,学生对文本充满了新奇感,产生了高昂的阅读兴趣。激趣获得了实质效果。
(二)指导研究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
1、立足教材,初睹人物风貌。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选取了《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章节——《林黛玉进贾府》,它是全书几个重要人物第一次出场的重点描写,寥寥几笔却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林黛玉寄人篱下时的小心谨慎,王熙凤的有心计、善逢迎,贾宝玉的叛逆,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细细赏析,学生已经对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2、通读原著,概要了解内容。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可见通读是基础、前提,而“读通”是目的。只有在通读之后,学生才有可能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
于是,我先给学生讲明白通读原著的意义及原因。一是完整读完原著的人极少,二是教材的内容是节选部份。仅通过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是很难睹名著全貌,吸名著精华的。因此,我“逼”着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有计划地通读原著。当然,学生读第一遍时,困难重重,而且很大部分同学很难坚持到底。对此,我采用了一些灵活激趣的方法,引导鼓励他们读下去。做法如下:
(1)读说结合,以说促读。
要求每人自选喜欢的1-2回,课前5分钟上台复述其内容,也可以发表自己读后的感受或见解,或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难题,让大家想办法解决。我想,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口头表达训练,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能让大家激活思维,增强兴趣,产生继续阅读的动力。
(2)读观结合,以观促读。
初读《红楼梦》,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文本中确实有很多语句深奥难懂,而且故事情节偏缓,不如其他小说那样充满斗争,紧张曲致,引人入胜。但根据小说拍摄的电视剧(推荐的是1987年陈晓旭版)却很直观、形象、感性,一看就懂。所以我利用网络,截取了一些精彩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再阅读原著中相关部分的描写,并进行二者的比较。此外,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更好理解文本,我还让他们观看《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栏目,借助专家学者们的解说,促进阅读探索动力。
(3)读读写写,以写促读。
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创作,以写作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之中。它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变客观的再现为能动的发现,变忠实的揣摩为创造性的诠释。
为此,我要求学生在书页上作旁批,每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为了引导学生写好旁批,我用多媒体展示了部分脂砚斋的批语,并教授学生作旁批的方法。为了写好感悟,我抓住他们渴望学以致用、写好作文的实际需求,经常展示近几年高考中取材于《红楼梦》的优秀作文。如:《魂断大观园》《任是无情也动人》《晶莹雪 寂寞林》等。学生们受到启发,阅读时也写出了很多佳作,如《红楼梦远 蕊冷香残》(评黛玉和妙玉)、《你走了,留下的是你的泪》(评黛玉)《怡红双星耀戏台》(评晴雯、袭人),等等。同时,我还在课堂上朗读这些作文,大大激励了大家阅读原著的兴趣和持久耐心。
3、品读原文,确定研究专题。
新课程标准:“在整体了解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红楼梦》就像一片广阔的海洋,可研究的内容源源不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差异和知识结构的具体情况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研究专题。通过开展专题研究,要达到鉴赏美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深入探究的多重目的。需精心运作,注重针对性、自主性、实效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研究专题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保证充足的文本诵读时间。学生研究的专题从何而来?来自学生深情的诵读品味中。《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所以我加强指导学生的诵读吟咏,让其在诵读吟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于是我利用晨读时间安排学生读原著精彩片段(朗读片段由学生推选出来,如“宝黛共读西厢”“憨湘云醉眠芍药裀”“葬花吟”……)。早读时,我和学生一起捧读《红楼梦》,在教室内高声诵读,共同感受古典名著的浪漫情怀,这种诗意的朗读给学生悄然种下的是人文的种子,必会催生学生的“古典情结”。
其次,注重教师的示范导向。我以“赏析王熙凤人物形象”为例,教学生如何筛选专题进而学会分析研究,现简述其操作流程:
(1)明确研究目标:赏析王熙凤人物形象。
(2)整理并阅读文中写此人物的相关章节。如第5、12、13、15、20、40、41、44、46、54、65、67、68、69、72、106、110、113、114回,通过阅读,学生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专门、深入、全面的了解。
(3)学会产生问题,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专题。
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如:作者在描写王熙凤的外貌时,为什么没有写到她的脚?小说中的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你是曹雪芹,你将如何安排王熙凤的结局?同时,我鼓励学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王熙凤这个人物,进而主动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结果不少学生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如《谈王熙凤的“辣”》、《品味王熙凤的悲剧》、《王熙凤的“笑”》等等。通过研究,学生们认识到了王熙凤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在她身上既看到了“最毒莫过妇人心”的一面,也看到了在大厦将倾时她的那份无奈与悲凉;既看到了她的善,也看到了她的恶,从而更深刻地领会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最后,在适时引导后,学生均能“化大为小”、筛选出适合自己口味的研究专题。
4、精读原文,合作探究精华
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同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研究的过程,从而提高多种能力,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爱好的专题,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以下研究任务:
(1)成立研究小组。自由组合,成员若干,负责人一名。
(2)以专题为研究目标,收集媒体、网络等优秀资源,力求为我所用(我事先给学生提供查询资料的网址,供他们参考,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学习。)如:
《红楼梦》http://www.popbook.com/mz/red/
《红楼艺苑》http://www.openow.net/index.php
《悼红轩》http://www.wjhsqms.edu.cn/chinese/rwpl.htm
《百家讲坛》http://www.cctv.com
(3)认真筛选、分析、聚合材料。由执笔人整理成10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
(4)撰写、修改报告,凸现文章亮点。文章内容要常中有新,一点突破,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形成初稿后,要多次修改:一是同学互评,写出点评意见;二是教师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三是自我修改,力求凸现文章亮点。
5、创新解读,交流研究成果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要让学生通过文化的浸染,“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在于拥有读者个性化的解读。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必然会有自己的个性反应,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引领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去体味语言文字,张扬个性。同时倡导学生之间加强思想交流,体验与人分享成果的快乐,从而得到共同提高。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或多或少读出了收获,对文本有了自己的创新解读。如《豪爽佳人——史湘云》、《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可怜人的可爱——评刘姥姥》,等等。为了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研究成果,我及时召开“红楼梦”专题报告交流会,每组交流时间为10分钟,形式允许多样,可以成论文进行宣读,也可以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同时还邀请各组学生代表以及校内其他语文老师当评委,判级别、作点评。点评的内容不限于研究的成果,还包括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等方面。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发言精彩纷呈。汇报展示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与人合作分享成果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推动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
三、研究效果
历时一个学期的“红楼梦专题研究活动”,由于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实效。学生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实践,学会利用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增进了思考力,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磨练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了与人合作的信心和能力。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豪地对我讲:“老师,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读《红楼梦》了!” “我以前不爱读也读不懂《红楼梦》,经过与同学一起讨论、学习,现在已经读了好几遍了,越读越觉得有意思。”学生由原来的厌读到如今积极主动地阅读,而且能读出作品的“味”来,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吗?
四、实践后的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领域中的新课题,它既有具大的吸引力又有实施起来的具体困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更没有先行者的指引,一切都要靠自己认真的学习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实践。回首反思一学期的探索和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练好内功。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学科知识的素养,积极增进和更新知识,构建既专又广的知识系统。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教师首先要认真、深入地研究文本,甚至还要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对文中的重要情节、人物要很熟悉,如数家珍,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促进。另外还要在平时多阅读一些相关评论性书籍,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此外,《红楼梦》涉及的内容广泛,如文中的诗词曲赋应要研究,写到的古代人物的吃穿住行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教师指导学生时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研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应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访谈、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学法指导,但切忌越俎代庖。在研读《红楼梦》时,因其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细心揣摩,深入专题探究。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定要体现“研究”的特性,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研究,学会学习与创新。
(三)、要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多元评价学生。
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的过程,诸如:学习的态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的整理与综合,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特别注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验,例如:责任感、成功感、合作感、进取心、意志、毅力等。这些才是评价效果的依据,而不是传统教学所关注的研究成果的多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不是分数的高低。这样才能让所有参与的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四)、学生要能学以致用,让研学永葆持久魅力。
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引导学生解决种种问题。教育学家叶圣陶强调:“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生应把在《红楼梦》的研究学习中学会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去,举一反三,比如,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阅读、探索其他名著,等等,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当然,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性学习普及不够,研究时所需条件受阻;学生、教师还不完全适应这一新的教学方法,等等,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会不断地出现。
然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已经为语文教学引进了一汪清泉,它将给语文课改和语文学习带来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活力,也给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机遇。而发达的网络也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反思、改进,那么,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会充满生机,盛放出智慧的花朵。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