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征文心得论文反思> 正文

浅谈歌唱中换声的处理论文

本站微信

低音到高音循序渐进
 ————浅谈歌唱中换声的处理
【中文摘要】在歌唱艺术中,换声与声区统一出现的“换声点”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的声带与共鸣腔体的相对运动产生的。要克服“换声点”达到声区统一,首先要建立稳定的良好的中声区,然后扩展音域,统一声区,在换声点上进行“关闭”。在换声区的演唱中要避免加力,以自信的心理,熟练地运用“关闭”和“换声”的技巧,达到各个声区的统一。正确掌握换声区训练中的各个练习的运用,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因换声区没有建立好而导致的一系列毛病。
【关键词】 换声区 换声点 声带渐变 共鸣 气息 气息运用 女中音 女高音
(一)歌唱中换声区概况
当代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指出:“从一个声区到另一个声区的过渡是最难掌握的技巧之一”。薛良在《歌唱艺术》一书中也曾说:“当声音逐渐升高到换声点时,声带必须在行调节以适应发出较高的音。”从波波拉对换声现象的表述,到当代国内外声乐家对此所达成的理论知识,无一不说明“换声点”对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1、换声区换声点的化分
任何一个歌唱家,无论其间域有多宽,都可以将其有效音域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由低音区到中音区,由中音区到高音区,各有一个临界点,我们把这种化分音区的临界点称之为换音点,而在人类歌唱艺术中,“换音点”是歌唱者在声乐实践中所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
2、换声点产生的原因
从声带与宏观共鸣体的相对运动看“换声点”产生的真正原因。首先肯定,歌唱“换声点”的出现不是歌唱艺术自身的原因,更不是主观臆造的,应该说它是人们能够艺术运用嗓音后,随着歌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不断扩大使用嗓音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它主生于宏观共鸣体的自身结构与声带渐变运动的矛盾之中。这里所说的声带渐变运动,是说声音以韧带的形式而存在的,它是可塑性很强的气息所做的相对运动,构成了歌唱发声(当然也包括语言发声)的整个音域和在整个音域中的细微变化。而这里所说的宏观共鸣体,泛指可以直接的人体或具体理解分为可以直观的歌唱共鸣的部分人体。它主要包括由胸腔起的整个上身。颈部和头部,这些都是从整体意义上而言的,是人的视觉可以直接关照的部分;至于内部不可观的可调性共鸣腔体和一些固定共鸣腔体,如: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以及窦腔等,我们可称之为微观共鸣体,当然这是为了分析。研究的方便而分的。实际上宏观共鸣腔体和微观共鸣腔体之间是有其天然联系不可分割的。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就声带本身而言是不可能在某些高音上造成换声现象的。然而当我们用哲学相对论的观点看声带和宏观共鸣体的相对运动时,就会另有一番振奋人心的景象。
(二)歌唱中换声区的训练
换声区训练可以说是歌唱训练中最难最复杂的一面,它对歌唱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声乐练习中,有的声乐教师避开声区过渡音的训练,把教学重点放在高音区的训练上,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的训练方法,能更好的解决换声区,因而忽视了中声区的训练,造成中声区基础不牢,高声区又上不去或不稳定的现象。也有少部分人在换声区转换中控制不了音色音量的变化,甚至出现破裂音,或者使声音在这个声区里突然变虚变假,在另一个声区又变细变紧,不统一。因此,加强换声区的喉头位置。共鸣。气息以及咽音的训练,才能顺利进入扩展尤其是女中。高音区的训练,最后统一声区。
1、换声区中喉头、共鸣、气息运用
在换声区的训练中,歌唱的喉头位置、共鸣及气息三者之间即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联,即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是相辅相成联合作用下产生的效果。
①歌唱中喉头位置的稳定是一个艰难漫长的学习过程。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大致错误分为两种:一种是喉头完全上提尤其是男声高声部较为突出;另一种是在换声区时喉头上移下动喉头完全不稳定;致使他们在歌唱中遇到种种障碍,不能扩展音域,声区不能统一。甚至出现嗓音疾病。口咽腔共鸣是贯通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的桥梁,是解决换声区的发声障碍。构成上、中、下全面共鸣的不可缺少的共鸣腔体。所以在歌唱时,从头腔到咽腔至胸腔必然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假如喉头上提,就会压迫劲肌,影响声带的正常运动,使声带推动调节能力。也会影响呼吸和共鸣的调节,使声音发白,发干,音量也不大;但如果喉头降低过渡,声门闭合的张力就会形成韵,从而就会减少声音的色彩,而使声音变空、变虚,甚至漏气。总的来讲,在低声区进入中声区的过渡中,各声部喉头位置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下才能获得饱满的低声区;在中声区进入高声区的换声训练中,各声部喉头位置略微往下移动,就如同时打哈欠时的状态,口咽腔越打开,喉头越往下走,才能获得稳定而柔和的中区。一般像男高、中音的换声区中喉头是自然下来的,其原因主要是比较低沉、浑厚,口腔和胸腔共鸣成分比较多一点,更主要是他们天生喉头位置低,声带较长,自然就会形成喉头向下的状态。所以发声进喉头容易稳定。一般来说,在换声区喉头偏下的位置为最佳的位置。它的状态是容易做到气息、声音稳定,圆润、饱满,声区获得完美的统一。、
②换声区中的咽腔共鸣是衔接接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桥梁,故在换声区共鸣位置训练中要着重变化有重大影响。如果运用恰当,换气区声音就不稳定,常表现出在声音上的差异。咽腔共鸣包括口咽腔和鼻咽腔共鸣,是过渡声区的重要共鸣,有了鼻腔共鸣就可得到了头腔共鸣,如果与其他发其他发声器官配合得当。运用适宜,能产生明显而有力度的音色。男女生换声区共鸣调节位置的分布是一个完整的。互相连接的系统,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参与都会影响整体共鸣效果。如:唱低声区时,口咽腔共鸣比例少而头腔共鸣比例多,整个声音就会失调,造成低声区虚弱而换声区的声音更虚。演唱中声区时胸腔共鸣比例多,则声体重,僵硬,不灵巧,失去中声区自然美的音色和应有的光泽,到了换声区就会出现真假声衔接不好有“裂缝”甚至破裂音,而且高声区更难唱好,唱高音区时口咽腔共鸣比例增多,就会使口腔似乎塞满声音,甚至在高音区出现喊叫现象或产生严重的喉音,使声音脱节,不统一,以上论述换声区共鸣位置的分布,并不是单指在哪一段声区只使用一种共鸣,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声部,不同的人,在声区转换时对原来的操纵状态作出相应的细微调整,并在三个不同声区按照不同比例、主次、侧重有机地协调起来并混合使用。从而获得混合共鸣,这样才能换声区的建立起到一个良好的辅助作用。
③换声区训练要达到统一声区的目的,除了要注意以上两个方面的调节以外,气息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男女声特别是女生换声区的问题中,发生真假声结合痕迹的原因只要是呼吸支持力的松懈造成的,因此在换声区的训练中一定要重视气息训练,决不能使歌声失去有力、集中的气息支持,尤其是临出现痕迹(破裂音)的前一两度的时候,在气息的运用上要更加集中,更加重视加强气息的“压力”作用,美国声乐教育家威廉莎士比亚指出:在任何声区中较高的音,都需要较大的气息压力,也就需要较高的技艺去控制这种压力,所以在高音逐渐上行时,母音和喉头形态,共鸣位置,声带等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就需要良好的呼吸状态下进行调整,声音在换声区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换声区的训练中应该运用胸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是一种利用腰部,胸部周围的肌肉群及横隔肌的协调一致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法的特点主要有a、伸缩性作用扩大肺的吸气量,在歌唱中主要以横膈肌控制气息的作用,这是一种灵活的、向外扩张的保持感觉,具有卓越的呼吸控制能力。b、这种呼吸方法能使胸部展开,横隔肌下降,所以吸气会较深,双肩不会自动上提,颈、腭、喉放松,身体多个器官易于协调一致,使声音建立在平稳而坚定的呼吸上,可以自如地获得音色,音量的变化。
2、“咽音”的溶入
换声区的训练除了应加强喉头稳定,共鸣调节和良好的气容以外,还应配合口腔的打开程度和咽音的训练。如:在换声区演唱时声音要饱和,但不宜唱的太大,而且每个音部搭在气息的支持点上,唱的均匀,口腔张开的程度介于高、低声区之间,而“咽音”缩00声带振动和促使声带边缘变薄的训练方法,可让声带不易受损。如果在换声区持续靠声带的全振动方式发持续性音或持续硬起音,就会使声韧带外张过大过长,使韧带中的腹原纤维受损,同时又会因呼气过度,声门气压极具增加,而影响到喉及声道空气运动等的变化,从而使声带内摩擦力加大,出现破裂音。所以,在声乐教导中如果将“咽音”和口咽喉共鸣及气息,喉头位置溶入三个声区的训练,并溶合三个声区母音变化的规律即低声区本字加口腔共鸣,中声区本字加“O”音色彩和头腔共鸣,高声区本字加“U”音色彩和头腔共鸣,合三个声区有一个统一的,宽容适度的,共鸣点高、声音集中,声区统一的特点,如果将“咽音”和口咽腔,头腔共鸣的训练混入低声区,这个低声区就变得结实而饱满,将它混入中声区,这个中声区就会美妙动听。在换声区的训练中,只要根据以上提到的换声训练方法去侧重练习,就能避免声乐学习中因方法不当而出现的弊病,缩00换声区训练日程,加速声乐人才的成长,而训练出富有音乐表现,含有立体感的统一声音。
3、换声区中女中音及女高音的训练
女中音声部具有音色浑厚,圆润等特点,应该说这是在科学方法作用下的自然声音条件的客观反映,如果违背了发声的科学,即使相同的声音条件,也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质量。在训练换声之前,首先要练习好中声区,女中音通常是b——C00(00),选择曲调简单,速度适中的三、五度音域的练习曲来练习。在中声区建立了一定的发音基础后,开始进入换声区几个音00、00、00的练习,在这个阶段用过多的i、e、a容易使音偏、白,用u、o母音练习,强调在呼吸肌的对抗状态下打开喉咙,会有利天声区的过渡。当然,u母音容易唱的暗,而且耗气比较大,因此,要首先把u母音的字母发音调到正确,注意口型嘴唇向前突出,同时喉头向下换气,防止用嘴吹气和漏气等问题的出现,待这个练习过程稍加巩固后,在发u、o母音时,想到i和a母音发音位置,努力使声音前靠,或用io(iu)来练声。先用i母音找到面罩共鸣并保持,延长,在逐渐有i转为o(u)使o(u)也得到面罩的位置,与中声区形成统一,在听觉上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区别,这个发声状态稳定后,换声区也就确立了。解决好换声区的问题,也就为高音区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每个人都应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声音特点,扬长避短,量力而行。正如意大利著名声乐家吉诺.贝基(ginabechi)所说,应按照每个人高音区声音宽容极限与位置来确定中低声区的音量与位置,这样才能减轻中低声区的负担,顺利进行换声区的训练。
针对女高音的声音特点采用了与元音结合的方法练习。首先,从a音开始,做下00音阶的练习,然后用半音移调去练习,下行容易控制,各发声器官的活动状态不明显,口、咽腔的变化也很容易把握。练习时,第一音一定要有“亮点”,有气息支持。在唱到00时,喉咙稳定,气息随着音的移高更要深下去,口腔打开适度,后咽腔向后拉,但胸腔不能有憋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演唱着要舒畅,胸中有支持的感觉,同时声音要混着唱,但不能用力,要始终保持第一个音的状态去唱它的音。在训练中;练声曲要逐渐增加难度,下行唱好就要练上行,下行结合练习。练习曲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编。怎样的练声曲能把声区解决好,这个练声曲就是最合适的,也可以选用练习曲教材,像《孔空练习曲》之类的教材,也可以有选择的去用。a e i o u五个元音都应该唱好。对于声音暗,没有亮音,声带漏气的学生采用“i”“u”“e”去练,像da、ja、ba等。练习声带的闭合,可以在换声区用闭合音“j”唱好后,在这个感觉虚有其表唱其它的元音。对于那些声带性能好。说话声音响亮,直音的学生,可以在元音之前加“m”“n”带有鼻腔音的辅音。这样,可以使声音圆润,能找到头声,这种方法,对于顺利度到换声区的效果很好。
(三)歌唱中换声区的解决
1、母音变型技巧
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在谈到换声区训练时,采用“引桥”的方法训练换声区00——00几个音。她主张00以下音平唱,00——00开始采用斜唱,00——00——00就采用垂着唱,周教授认为是统一声区中最重要的声区。这个声区用母音变型去演唱。训练起来效果很好。我国男中音教授石惟正把换声区比喻成一个弯道,逐渐向高音区过渡。他说:“如果直到南昌到某一点作90度转向那会出现破痕”。也就是把训练换声区的力量下到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正确的喉咙状态与运用共鸣的方法。实践证明:通过母音变型练习,可以有效地解决换声区的问题,很快获得前头腔共鸣。
2、音量适度技巧
换声区训练时,不能唱的太远,尤其是女高音,如果一开始就大声唱,就会使喉部肌肉紧张,而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在换声区训练的初期一定要用小声、半声去唱,然后逐渐放开音量,半声唱要找“通”的感觉,但大声唱时,就很难控制在小声的状态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换声区要练习好,在唱到换声区时,气息深一点,声音稍靠后,慢慢去放开声音,时间长了就能顺利的解决换换声区的问题。
3、声乐教学中的换声区小结
以上的关天换声区训练手段是相互关联的,想到协调的,从哪一个环节入手,要针对具体情况,不能强求一致。无论用哪一种或几种方法训练,只要学生达到教师的要求,最终做到统一声区,声音连贯、音色美好动听,就达到了预期教导目的,其它声部的换声区训练也大同小异,最终都是达到三个声区统一。
综上所述声乐教导这一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因为声乐是人们利用自身这一门特殊“乐器”所演变的,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表演手段,只要你开口唱了,你认可,大家都认可,就是正确的。声音是声乐的表达手段,正确解决换声区的问题,使整个音域的声音不漏痕迹的连接在一起,是每一位歌唱都必须掌握的歌唱技巧,只要我们掌握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并恰当地运用于换声区的训练当中,相信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①李维渤编著:《美歌教学漫谈》1988年自《中央音乐学院》第二期
②周小燕编著:《声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林俊卿编著:《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④徐小懿编著:《声乐演唱与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⑤00伯特.凯00利著.权维00泽:《心的歌声》
⑥王宝璋《声乐论文荟萃》[C]北京中国音协咽音艺术教研中心编印1989
⑦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教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⑧杰罗姆.汉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相关阅读推荐:

浅谈歌唱中换声的处理论文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