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说课稿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24页例2、例3,练习六第1、2题。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并且有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还有生活的实际中有大量问题是需要用减法计算解决的。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本节课所学是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的难点: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
《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和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会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被减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及知识迁移类推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被减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热爱数学的情操。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我将采用讨论交流法来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明白要借的数位上是0,怎样退1。我将借助课件演示、探讨发现法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创设情境法:在学习计算前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从实际中引出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进行解答。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
2、引导迁移法: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减法,基本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直观演示法:利用课件、投影仪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方法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方法二:分析归纳法:在探索出知识后,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将分以下三个环节完成:复习准备,引入新知,用时5分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20分钟;巩固提高,发展运用,15分钟。
第一个环节:复习准备,引入新知。(本环节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复习准备。
我准备这样开始讲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呢?接着出示课件:妈妈准备了517元,到超市买一些生活用品。一共要花去348元。请你帮忙算一算,买完东西后,妈妈还剩下多少钱?在计算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复习旧知,和学生一起明确:在退位减法的竖式中,带退位点的数,我们都要少看1。
[这一步虽然是复习旧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从“超市购物”入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第二个层次:引入新知。
我又出示课件:准备去付账的时候,富有爱心的妈妈拿出了10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这时妈妈还有多少钱?买完东西后应该剩下多少钱呢?老师请学生列出算式,请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再让学生尝试笔算,把遇到的问题通过质疑表达出来: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又是0,该怎样退“1”呢?从而引出了新的学习内容: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
[这一步,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教师抓住从1到0,让学生动手计算,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被减数的中间有0,引导学生质疑:1和0到底有什么区别?把要教的内容变成了他们想要学的知识。另外,在创设的情境里,还渗透了妈妈富有爱心的品德教育。]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第一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想一想被减数中间是0时,要被借,怎么办?在充分的讨论交流后,我请学生们尝试笔算,在巡视的过程中选取两例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进行集体讲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教师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索、讨论和交流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二步,在讲评的作业中,出现了把被减数中间带退位点的0当作9和当作10两种情况。到底是把被减数中间带退位点的0当作9还是当作10呢?引出质疑后,教师边说边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507-348,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十位先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给个位10个1。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各个数位上数的变化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通过课件演示既直观的展示了各数位上数的变化,又帮助能力弱的学生理清了思路,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第二个层次:学习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出示例3:“500-185”。(进一步补充课题: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提问:怎样计算500—185?先不写竖式,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试着用其他不同的方法计算。对不同的算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再让他们笔算。由于前面学会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订正时,教师追问:被减数个位和十位的0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出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订正中不断的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个“0”是不同的,中间的“0”经历了“借”与“被借”两个过程,而末尾的“0”只有借的过程,明确算理。]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高,发展运用
1、出示“305-187=、705-245=”两道算式,请生独立完成笔算,指名两生板演。在集体讲评中,让学生观察比较“305-187” 和“705-245”的不同。
[进行比较的理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305-187”是个位不够减需要连续退位的,而705-245的个位是够减的。让学生发现不同,进行区别,进一步完善规律,以此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数学门诊,出示: 500 500
― 105 ― 105
305 395
同桌讨论,判断并说明理由。
[还是紧抓0,进一步加深理解0在算式中的作用:带退位点的0和不带退位点的0 的大小关系]
3、完成练习六的第2题解决问题,让生列式计算。
[本课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因此,我也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
完成练习后,学生将练习六第1题中剩下的题作为课堂作业。
我想以这样的提问结束新课:今天学习的连续退位减和昨天学习的连续退位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一堂课所学有个简单的回顾,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最后,我再来说说板书设计:设计方法是在竖式上写出借与被借的关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推荐:
› 万以内的加减法评课稿
›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