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活动充满趣味。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教具之趣”。 根据绘本中故事人物和自制的大饼富有童趣,能形象生动得表现各种动物咬大饼的“动态”过程。而且“大饼”的教具还能帮忙幼儿更加直观比较动物牙印之间的不同特征,很好的成为幼儿理解绘本的活动工具。这个教具的准备是十分的成功的。
本次活动徐老师比上一次把握重点更到位了。设计和实施上层层悬念以“问”解释疑难。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与小班幼儿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打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重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解释疑难惑。
是的,我也发现今天徐老师的提问,比上一次二研的时候准确。这样的提出问题简单有趣但是具体,围绕故事情节而睁开,足以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谛听教师讲曲艺的一种中的故事。
整个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好。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但是,建议和故事中不一样的牙印的大饼不要出现。猜测故事中不一样的牙印对于小班幼儿能力而言,难度过高了,不符合小班幼儿实际能力。
从绘本故事本身的完整性而言,这次将揭晓故事结局提前至给小动物送饼之前,绘本和整个活动看起来就更为流畅。
活动结束部分的律动《饼干歌》略显拖沓,还是省略吧?
青年教师今天能独立设计并实践这样一个活动,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也看得出徐老师的努力和进步。但是徐老师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有点罗嗦,重复的问题“那跟这一口像吗?”太多,应尝试用不同问法但能达到相同目的的方法,这样小朋友的兴趣还会更上一层楼。
相关阅读推荐:
› 谁咬了我的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