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评委,亲爱的各位专家和同行:
上午好!
我叫,,来自**小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海峡两岸》一课。我将从“说教材”、“说设计”、“说教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海峡两岸》呈现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内容围绕“福建音乐”安排的演唱《采茶灯》、并聆听乐曲《八骏马》,第二部分内容围绕“台湾音乐”安排的听赏跟唱《丢丢铜》、《天乌乌》,并听赏《宜兰童谣》、《高山青》,第三部分内容歌曲演唱《愿祖国花好月圆》这三个教学是有意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音乐中能较全面地了解海峡两岸在音乐文化乃至多方面都同根同源,紧密相联,台湾与大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我选取了的是第二部分围绕“台湾音乐”组织的教材做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打破学科中心,不是不要学科,而是不仅仅需要学科,还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关文化的融合。因此,我以台湾童谣及相关欣赏为主体内容以感受“台湾音乐”这个主题来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
2、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带领学生听赏《天乌乌》、《丢丢铜》、《宜兰童谣》、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感受乐曲轻快、欢乐的情绪;听赏《高山青》,了解台湾当地的风俗民情,体验乐曲的情绪感受台湾音乐的魅力,并体会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方言模仿、律动参与、视听结合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通过反复聆听,辅以跟唱和肢体动作,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③“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台湾音乐的基本特点;引导他们了解欣赏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主要解决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台湾音乐的特点,能真正体会乐曲意境,又能对乐曲产生深刻印象,深切感受台湾的风俗民情。
教学难点:了解到《丢丢铜》、《天乌乌》、《宜兰童谣》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设计:
围绕这些目标与难点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台湾闽南方言为突破口有趣的导入到新课,通过听内容、听情绪、唱韵味,让学生充分感受台湾音乐的魅力。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等教学理念。为了更好的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欣赏,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前面是后面的铺垫,后面又是前面的复习和总结。
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萌发。
师:同学们你们听这一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听的歌曲。(播放)一上课就先学生聆听歌手孙燕姿的歌曲《天黑黑》,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这个环节主要是利用六年级学生对于流行音乐有浓厚兴趣这一特点,同时也是有效的利用新课程中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入到《天乌乌》的欣赏,导入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用方言演唱歌曲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二)尝试体验——情感激发。
1、听赏《天乌乌》。
(师:孙燕姿的《天黑黑》好听吗?你们想不想听老师给大家唱一首《天乌乌》?你们不要笑哟真的有一首好听的歌叫《天乌乌》)。(播放)接着老师用方言激情示范唱,没等老师用方言范唱完那同学们肯定是按耐不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自主听听、唱唱、说说、猜猜。听听—让学生聆听,唱唱—饶有兴趣的跟唱音响资料台湾童谣《天乌乌》,说说—让学生说说跟我们平时唱的歌曲有什么不同?猜猜—你觉得它是哪里的民歌呢是什么方言?并顺势导入到新课,在这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的谈论、哼唱,老师做简单的介绍和总结是台湾的童谣并顺势导入到新课。这个环节遵循了新课程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学生感觉到有意思、自己想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初步了解台湾童谣的特点及闽南话。
2、学唱《丢丢铜》。
师:我们来学唱一首台湾童谣吧!它叫《丢丢铜》(出示歌单)
A、教师讲讲《丢丢铜》的来历,一边放《丢丢铜》的音乐。(二百多年前,山路交通不便,宜兰的的伐木工人将砍下来的木材捆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流运送到淡水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唱成了这首歌。“丢丢铜”是象声衬字,模拟他们经过的山洞里滴水的声音。后来,火车通到了宜兰,歌曲在流传中歌词也渐渐改头换面,但原来轻快和诙谐的衬词依然保留下来了。)
B、学生静静的认真欣赏《丢丢铜》。(播放)(学生听赏《丢丢铜》)说一说歌曲表达了什么意思?)
C、 哼唱歌曲《丢丢铜》学生看谱,试着轻声跟唱。
D、学生自学歌词,解释歌词:这首歌曲用的是福建闽南方言演唱的,歌词中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找一找?
E、让我们再来听赏一遍歌曲,学生提问: “丢丢铜”山洞里的滴水声。“碰孔”隧道。说说它跟《天乌乌》风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引出分析台湾童谣的特点,音乐表现特点,以及音乐的调式和调性。这里一定是要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法去诠释。由此拓展到“民歌”是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创作的特点。是音乐创作的源泉,结合孙燕姿的音乐《天黑黑》流行音乐中也有民歌,跟前面也遥想呼应了。
F、边看谱边随乐曲演唱,中间有一些什么音乐表现记号?应该怎么演唱?它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新课程要淡化知识技能,也不是不要知识技能,而是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还要讲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使学生自主地将新的知识技能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我在这里改变了原来的先学乐理再演唱的传统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先通过反复的聆听和学唱后再自己去探索它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掌握了了知识。
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我们听起来较难把握的通俗歌曲,没有人教但学生唱得很好。究其原因,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听唱与模仿能力。所以,在歌曲学唱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能力,创设机会让学生聆听歌曲,让学生在“听”中熟悉旋律,在感受与体验中轻松愉快地学会歌曲。
在这个环节中我就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反复聆听和自学歌词、学唱《丢丢铜》,了解到了台湾音乐的特点和音乐表现特点。
3、欣赏《宜兰童谣》
师:我们唱了这么多好听的台湾歌曲,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陆非常著名的作曲家鲍元恺先生,他曾经走遍宝岛台湾采风,收集了许多台湾民谣,整理、创作出动听的管弦乐曲《台湾音画》,将美丽的台湾以交响音画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第三乐章——《宜兰童谣》。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欣赏教学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多听听你将与学生分享的音乐,找出音乐的表现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焦点”问题和表现特点的参与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跟随音乐一起行进。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初听《宜兰童谣》
在欣赏《宜兰童谣》时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去聆听,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欣赏,让学生知道“听什么”,才能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做到认真聆听。(小精灵的话)
问题一:你听到乐曲中有模仿一些什么的声音?这首乐曲是以下哪一些乐器演奏的?(出示图片)你能模仿一下吗?
问题二:听到乐曲的主题音乐时一起哼哼唱唱,学生说一说音乐的感受。
2、由问题一引出师:让我们来认识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
方式:分别播放 演奏的乐曲主题,出示乐器图示,让学生听辨乐器音色特点。
3、由问题二引出:音乐主题。
4、复听音乐。
问题三:主题音乐演奏了几次?(你们听听有我们熟悉的音乐吗?你认为是什么音乐?)引导学生听出《丢丢铜》、《天乌乌》的音乐素材。
为了解决《宜兰童谣》管弦乐欣赏中的几个问题,我把《天乌乌》和《丢丢铜》放在了前面进行了学习,这样学生因为对《天乌乌》和《丢丢铜》的旋律比较熟悉了,所以很轻松的就能找出并哼唱出其主题音乐了,前面是后面的铺垫,后面又是前面的复习和巩固,这也是我的设计意图所在,让学生明白了三首乐曲的关系,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让整个音乐贯穿整堂课!
(三)、思维拓展、情感升华
1、师:小结,一位大陆的音乐家能创作台湾地方色彩浓郁的音乐作品,不仅是深入台湾当地体验、感受的结果,也是他满怀对台湾的热爱之情,相同的语言,一样的肤色,同时龙的传人,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血浓于水的情谊。我们与台湾永远是一家人。你们又什么想法吗?(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愿祖国花好月圆!)
2、在《愿祖国花好月圆》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也为下一节课做好了铺垫!
相关阅读推荐:
› 海峡两岸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