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0-10-15 21:39: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高效课堂观
- 公告:
我的高效课堂观
伴随着无奈,牢骚,|拼搏,风|风雨雨走过了14个 教学年头。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 高效的教育?我想这是每一个有职业精神的教师无时无刻不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并且也一定会在探讨和思考中找到零星的答案。
(一)
我所代的年级是北师版实验教材的课改年级。从课改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六个春秋。若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抓课前预习,二是抓朗读教学。
大约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基本上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只要说预习课文学生就知道要把课文读熟,要会认生字,生词,课后思考题要会回答。每天早晨的晨读课,就是汇报预习成果的时间。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检查课文是不是读正确流利了,生字是不是会认了。小组成员轮番汇报读,谁读得好就给他个鼓励,鼓励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掌声,也可以是语言。如果读得不好,就要出位练习,直到读好得到掌声。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的预习热情被极大的调动起来。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要求相应提高。我们现在是六年级,学生在学课文之前,基本上把课文的整个内容自学一遍,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让学生上课的原因。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老师再上起课来,会节省很多时间,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是朗读教学。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把朗读教学,作为一个教学重点。读正确,读流利,是学习课文的入门。当学生真正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也就说明他基本上理解了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自己把课文读透了还需要你老师煞费苦心的讲吗?当然如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更充沛,更声情并茂。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理解和领悟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当一个学生拿过一篇陌生的文章,就能声情并茂的读出来的时候,我相信他的语文能力一定不错。同样,一个充满声情并茂朗读的课堂,他也一定
会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二)
自潍坊学习回来后,我尝试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二是关于课文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三是作文课的赏读。
首先说说自主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彻底从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的课堂理念中跳出来,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其次是提高提问题的质量。每次备课设计问题时,我都要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需不需要讲,如果讲,应该怎样讲;这个问题我需不需要问,如果问,该怎么问,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避免假问题 充斥课堂。例如,在学习《琥珀》这一课时,在检查预习环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哪些收获和疑问?这个问题就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更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品读体验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科学家想象得这个故事好吗?好,说出你的理由;不好,也请你说出你的理由,并请你重新编写这个情节。学生要回答好这个 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深入思考。所以我认为有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另外,我还尝试着让学情牵着教学走,而不是教案牵着教学走。再以《琥珀》这课为例,在检查预习环节,在简单检查字词和课文之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们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还有哪些收获?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这块琥珀的样子?那我就问:“那你能说说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段,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这块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我就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看这个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并展开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这样的课堂 可能没有那么有条理性,甚至有点乱,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性确实被调动了起来。有思维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关于课文背景资料的拓展。很多情况下我们讲的声情并茂,激动不已,但学生往往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就是缺少这方面的情感积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书刊。”他把这样的阅读称为“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有了这样的阅读背景,“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他们进行思考。”“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窦桂梅老师所提倡的主题单元教学,其主旨也是阅读背景的拓展。记得在学《索桥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曾尝试用一节课的时间交流师生在课前搜集的关于李冰父子和都江堰的故事。目的就是填补课本描述的空白,“理解“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象看到了两千两百年前人们的手和心。”这句话。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理解简直让我刮目相看。一般情况下,拓展背景资料,除了师生动手搜集资料外,我有时会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但总的来说拓展的书目不是很多,因为跟课文配套的资料很少。一直以来都觉得市教研室编发的配套读本很好,上面摘选的每篇文章,都很精美,而且很多都是对主题单元的拓展。
最后说说作文。语文老师差不多都有这样的感受,耗费了不少精力批改的作文,发到学生手里后,大多数学生看一看分数,便置之一边,对老师的评语很少用心地去想一想。学生的这种行为无疑是提高作文成绩的一大障碍。如何提高习作评改的效益?反思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化被动为主动。
学生对评语谟不关心,最主要的原因是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认为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我只要作文写完了就大功告成。对老师批改作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去问也不去想。甚至有的老师也这样认为:作文的重点在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改作文只是收尾工作。正是置于这样的认识,才使整个作文教学过程变成了老师的一厢情愿:先是精心的备课,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布局谋篇,把作文写好,然后再逐一批改,检验学生是否按自己的要求做了。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听好要求,然后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文。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
自潍坊回来后,我尝试着借鉴了吕映红老师的做法,感觉效果不错。作文评改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是学生改。学生改要完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赏读。先是个人赏读,圈点出精美句段和词语,同时勾画出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第二步是小组赏读,并从中选出一篇最优秀的参与集体赏读。第三步是集体赏读,各小组朗诵评议出来的优秀作文。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别人的长处,而且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写作热情,因为每次作文实质就是一次小竞争,谁都想在最熟悉的同学面前露一手。第二步是书写评语,要求学生要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第三步是修改评语,书写完评语,送回本人手中,本人如果对评语满意,就把作文本交上来,让老师评改;如果认为评语不合适,那就和修改人共同商议,修改评语。老师再评改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表扬写的好的学生,而且要表扬修改的好的学生。这样就保证了书写评语的质量,从而也促使学生认真地对待评语。每次作文评改,大约有一半的学生下的评语都很到位,这样老师在改的时候会省很多力气,不需要再另下评语,只需要打上等级,写上同意修改意见即可。对评改不是很准确,很到位的作文,老师则需要另下评语。这样一次作文,静下心来,大约一天就能改完。这样省时高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