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语文课堂上该如何进行文本拓展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01-18 10:0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文本拓展
  •   公告:

    

语文课堂上该如何进行文本拓展
近日听一节公开课《端午的鸭蛋》。课堂上教师详细介绍了咸鸭蛋的制作过程,之后又花了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组织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俗文化。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性高涨。但仔细想来,学生实际的文本阅读效果呢?汪曾祺的这篇《端午的鸭蛋》,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述了家乡的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汪曾祺那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我想,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师本应该用大部分时间,引领学生反复的朗读、品味、欣赏文章的语言,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意韵和蕴涵的传统习俗的情趣。但是,这位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对文章语言的诵读、揣摩不过十多分钟,就进行了所谓的“文本拓展”。这些看似拓展,实则与文本解读关系不大,这样的“拓展”是真正的文本拓展吗?到底该怎样提高文本拓展的有效性,怎样把文本拓展与文本解读有机融合呢?
《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2期B版中有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该怎样拓展》。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文本三言两语学一学,然后抓住其中某一点或几点,一拓三千里,课的内容杂而乱,貌似博古通今,实则有点卖弄,值得警惕。”“教课文,恰当的拓展无可非议。问题在拓展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拓展,文本的解读应放在怎样的位置,让学生理解,体悟到怎样的程度,均应认真考虑。”我想,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课堂拓展对于语文新课程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效的课堂拓展能深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进行文本拓展呢?
众所周知,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和反复加工的,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规范文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这些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诵读、感悟、欣赏、品味,把文本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不管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拓展,服从并服务于语言学习这一点不能变。因此,拓展必须要立足文本。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要使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拓展要有限度。这个“限度”包括选择数量的限度和占用时间的限度。拓展必须要注意拓展的时间,还得注意阅读的量和阅读的质的问题。因为语文课堂的拓展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看是否有必要,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不能让拓展的材料挤占文本的学习时间。要想在45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又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课内还得强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像上面提到的例子,教师教授《端午的鸭蛋》时,完全没有必要拓展这么多,重点应放在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欣赏文章的语言上来。对于民俗文化的拓展性文章完全可以放在课外。所以,课堂上的拓展,需要教师从众多的材料中精心筛选,应紧紧围绕文本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适当延伸。把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拓展目的最相符、与学生认知水平最贴近的材料选择出来。
拓展要灵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不少老师,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等,这些文本拓展虽然是从文本衍生出来的,但是,给学生的感觉则是生硬的,距离文本的内核很远。我认为,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也应该是灵活的。从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看,资源拓展并没有一个僵化的模式。上课伊始,或知识铺垫,或激发兴趣;课堂中间,或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课堂结尾,或升华主题,或拓宽视野。
此外,文本拓展还要看课堂教学中有没有必要。这是在进行文本拓展时首先要考虑的。不能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以此显示自己知识的渊博。有时这样的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哗众取宠的现象。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的文本拓展,一定要重视拓展的有效性。必须认识到,课堂拓展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它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过分追求形式,必然会冲淡实效,甚至导致课堂失去方向。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经验,精心选择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把握拓展容量,准确切入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文本有“味”的东西细细地、慢慢地沁入学生的心田,学生才能被语文所感染震撼,才能感动、陶醉其中。这样,自然而然的也会影响到其自身的精神品格和人生态度,促进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