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甘于平凡,不流于平庸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很荣幸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大家发表我的演讲。今晚,我演讲的题目是:《不甘于平凡,不流于平庸》。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科学家,是物理学革命的旗手。 但在座的各位有谁知道20岁以前的爱因斯坦先生呢?下面我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游戏,对比一下爱因斯坦和我的20岁之前的生活经历。 爱因斯坦,1843年3月4日出生在德国,我,1989年1月17日出生在中国;爱因斯坦3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把父母担心得够呛,我三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牙牙学语,并因此获得了许多糖果;爱因斯坦9岁的时候说话还不是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的思考,我9岁的时候已经获得了小学演讲比赛的一等奖,现在那张奖状还收藏在我的抽屉里面;爱因斯坦16岁的时候报考大学,却在入学考试宣告失败,我16岁的时候来到了省城重点的高中就读;爱因斯坦的成绩在大学中一塌糊涂,毕业之后便立即失业。 这就是在20岁之前的爱因斯坦与我。在这样的对比面前,爱因斯坦先生显得如此碌碌无为。 当然,在座的各位肯定不会认为我比爱因斯坦先生伟大。 但是当我们将“爱因斯坦”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抹去,起而代之的是“某青年”,那又是如何?一个3岁不会说话,9岁还是结巴,高考失利,成绩糟糕,毕业就失业的青年,简直就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人。可谁又能猜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成为了当今物理史上的泰斗级人物。 是什么造就了他?是什么造就了爱因斯坦? 我认为是渴望,一种对发展的渴望。这位伟人,在他人生道路的前20年中,即使被身边的人如何嘲笑,即使被挫折如何摧残,也从未放弃过自己对知识与灵感的探求。 不仅是爱因斯坦,爱迪生,伽利略,松下幸之助,马云……这些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一番建树的人,都是对发展有着一种莫名的执着与渴望。 平凡是生命常态。牛顿毕竟是几个世纪才有一个。平凡常态的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平庸的心态。固步自封,不谋发展的人,必将淹没于茫茫的历史的长河中。 个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中华这一泱泱大国。 追溯历史的长河,从四大文明的横空出世到唐宋文化的极度繁华,从屈辱的百年近代史到扬眉吐气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每一步的前进与发展,都深深烙印中华的千年史册上。 而如今,在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新名词。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便是发展。胡锦涛书记还在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成为了祖国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新指引。一个渴望发展的 对于大学生的我们来说,更是应该将其作为我们人生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学生的我们,在这短暂4年的大学生活中,所应该做得第一要务,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所以大学不应该成为逍遥的养老院,也不是扣人心弦的电子竞技赛场。大学,应该是学习的象牙塔。在这里,我们可以邂逅徐志摩,膜拜柏拉图,与李太白把酒月下,同拜伦谈论诗赋,在巴菲特的著作中体验商场豪情,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另眼看世界。大学的我们被急速压缩,仿佛成为了紧绷的海绵,在慢慢的汲取中不断地充实着自己。 记得一句已经被世人反复提起的话:“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才!”那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发展。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我们都是一块“材”。至于是好材,还是坏材,则需要我们扪心自问。即使这份答案是肯定、是积极的,但是在茫茫人海中,我们的才能又显得是如此平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着自己对发展的渴望,并不断付诸于实践,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渴望发展,让我们甘于平凡,不流于平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