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目标分析】 白老师本节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体现了《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也完成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从问题到对策的评述】 白老师在本节课中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通过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实验结果的方法,成功地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围绕“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问题,白老师又设置了“为什么选择玻璃板做平面镜”、“怎样确定像的位置” 、“如何建构‘虚像’的概念”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节课的“纲”和“目”找准了,相应的对策又是采用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研究——分析判断——得出规律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思索、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克服了教学的难点,掌握了应学的知识。 由于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演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然后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自然得体,学生的“介入”也就很顺利,整节课一气呵成。教师注意到利用引入教学的“蜡烛魔术”实验的在课程结束前的重复使用,使教学过程首尾衔接,既深化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又释去了学生对“蜡烛魔术”实验的猜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蜡烛魔术”的演示实验,是白老师在原有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改造的。改造后的实验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原有引入课堂教学的作用,更能引起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新奇,以至于在下课后,还吸引学生和听课教师“近身”仔细观看。 因此,白老师的《平面镜》一课的教学,设计的问题和对应的对策符合本届“百花奖”评委会事先的规定。 【不足之处分析】 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应告诉学生一次做完三个位置物、像关系的实验后再移动玻璃片的位置,以免造成实验的误差。 由于听课教师较多,教师移动不便,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不够。 【改进方案探讨】 本课的分组实验在下一课时还应再做深化的研究,如研究玻璃板不竖直时物、像位置关系,研究厚一些的玻璃或两块玻璃靠近时的物体成像问题等,因为生活中存在着它们的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