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体育组骨干教师公开课评课稿 今天听了组里吕老师的公开课,第一印象就是课上得很好,教师自身的基本功很扎实。教学的手段多样有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掌握了基本技能,基本部分学习衔接很巧妙,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效率。下面是我的评课意见 一、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既要符合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堂课的标准,只有明确目标,师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协调一致,取得最佳效果。本课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技能为主线,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材分析中,描写细致,体现了运球突破的技术动作特点,技术环节清楚。体现了引导学生有方法的“学”的意识。 目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学习、发展、培养的目标,还是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根本的设计首先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的水平和课堂教学将要达到的水平。其次这个目标是以技术为骨架,显性目标为主体,隐性目标蕴含其中。为此,体育课程教学应以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为主线。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既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又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其它目标的主要载体。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应以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生的身体练习为载体,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融入其中,并使这些隐性目标通过学生的运动认知和运动体验显性化。 本节课,对于篮球动作技术而言,教师对目标掌握到什么程度比较明确,“初步体验”是这节课的技能定位,比较恰当。过程与方法的描述中,自练、互练、互动等非并列关系的词语还应再进行科学性筛选。在目标定位中,更深入地将课题研究过程与目标的推进结合起来思考,在目标中体现学生体验学习应达成的目标内涵,是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教学过程力争体现课题研究 由于新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也是直指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在强调学生在培养体育兴趣,学会健康方式,正确锻炼行为,养成锻炼习惯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会”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应该掌握的部分,包括技能技巧、知识等方面的收获。通过以下手段,逐步达成: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辅助,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正确的运用。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最终学会技能技巧、知识,完成课堂目标。 1、教师: 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吕存忠老师有意识地将体验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为学生搭设学习的平台,体验的场所,引导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最终初步掌握技能。显示出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中具备的能力:融会贯通课的理解和落实程标准,如对《标准》的领会和掌握程度较好,不断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的精神,非常值得肯定。 本课篮球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掌握初步的方法,老师努力让学生与篮球“亲密接触”,从起始部分的球操、原地运球到最后的行进间运球。学生在长时间的持球过程中,熟悉球性,主动参与,随时练习,为真正的“体验”篮球创造了有利条件。 篮球作为对抗性运动项目,教师具有整体教学的渗透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消极防守的站位,为运球队员创设了难度,增强了互动性和挑战性。课的密度教学强度在这个季节比较适中。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比较全面考虑了学生身体各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这是体育课程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课程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应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量,做出比较具体、明确的预计。这是体育课程与有别于其他课程,它属于实践类技能性的课程。体育课程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选择、开发和引进的教材内容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取得了较好的锻炼效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综合评价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学生 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课堂教学最为关注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是在过程中体现的。本节课教师力争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学生体育锻炼和生活实际,教师努力将体验贯穿于全部的教学过程。具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为学生营造了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愉快的、乐观开朗的上体育课。这不仅体现在师生的和谐关系上,而且体现在教师的育人观念上。体育学科渗透德育实施的主要载体是运动技能教学,主要途径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又通过身体练习促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步发展。身体素质即肌肉在运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特征,是动作技能的物质基础。而心理素质则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面对激烈的对抗与竞争,克服与适应运动所产生的生理负荷的态度与表现。一次次的战胜这些挑战,人的勇敢精神和意志品质将不断得到强化,在挑战面前的每一次惧怕和退缩都将相应的心理品质削弱。由此来看,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身体练习同一过程的两个基本因素。运用体育手段“育人”,要树立和强化“育体”同步“育心”的意识。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等,都会在实践过程中随时、自然地 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反映。这是体育学科的特点之一,良好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都是德育的素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表现,有意识的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健体、学会竞争、学会做事、学会负责这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将在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建议: 对于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分解动作过细,多练习连贯动作,少徒手练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