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言活动:《清明时节雨纷纷》 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活动,整个环节比较清晰、流畅,教师的语言指导精练、到位。尤其在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方面是很突出的。大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很重要,赵老师在这点上做的很好。也采用了多种教育手段,如录音欣赏、ppt等。现在就一些想法提些建议: 1、 整个活动我觉得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还是偏难,由于其科学、社会方面涵 盖的东西太多,教师的解释就成了幼儿理解的主要途径,但说的过多,可能有些偏向科学、社会领域,而忽视语言活动的内容。幼儿在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记忆散文的内容,不过幼儿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温吞的状态。 2、 如果真要上这节课,我觉得可能图片的效果要比ppt的效果好,可以帮助幼 儿更好的把每一个场景都能兼顾,不是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 录音效果很不错,但是教师不能从头到尾都是采用录音欣赏,应该在第二遍的欣赏中自己讲述,可以帮助幼儿体验情感,更直接的从教师的朗诵中得到审美愉悦。 看到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题目,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平时我们在这方面接触的不是太多,而且对于清明这一节气我们也不是太重视,幼儿在这方面的经验不太丰富,于是我带着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听了本教学活动。 首先,让我感叹的是大四班幼儿的常规行为习惯非常出色,学习认真,坐姿正确,饴糖课40分钟里,没有一个幼儿有不安分的行为发生,真是棒、妙。 从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计来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环节清晰,过度自然。并能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解决了散文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 但从整个活动的内容、知识点的安排上来讲,就显得密度太大,而且有些知识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过于深奥了些,因此,幼儿只是机械的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与老师引起应有的共鸣和互动。如:冷空气和热空气形成雨幼儿难于理解,还有中间部分的一首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于幼儿难以理解,造成这一环节的作用不明显的效果,在最后的“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名言,幼儿也不理解,老师只是为了最后小结而一带而过,根本就没起到作用。 如果是我来执教这一活动,就“清明”和“雨纷纷”两中心词来展开活动,并在选择相应手段和知识点的理解上多思考,要在幼儿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上来选择和筛选具体内容,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 教师能结合春季的特征——“雨”来进行组织教学,与季节的结合较为融合,它让孩子在感受散文的同时了解了春天,首先教师的想法比较的好,不管是从ppt的制作还是各环节的设计教师也比较用心,如能大胆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手段来吸引孩子,帮助孩子加深对散文的理解,朗诵时的个别和分组等。但由于在选择教材上教师可能考虑的不是很全面1、活动的内容与他的题目不是特别的相符,散文的内容更多的指向“春天”而不是“雨”2、整个散文的知识容量也比较多,而且偏向科学,孩子在此方面的认知经验比较的少,所以孩子在接受上比较难,所以他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2、没有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没有体现出下春雨时的意境美和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所以整个活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建议教师在选材能多些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