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水的密度新读》有感 这两天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能给我全新感受的要数金老师上的《水的密度新读》一课,金老师从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入过渡到密度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物质的密度:苯的微观照片 →搭建苯的模型→基于模型的推理(解释物质密度的宏观现象),金老师深化教材,启迪思维,让学生始终以微观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密度的概念,来揭示生活中的现象;最后金老师讲科学史上的一个成功案例:沃森和克拉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小结整堂课,同时点出模型的局限性,让学生知道模型的建立、检验、修正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整节课下来没有局限在知识的重复上,而是使学生一直处于高质量的理性思维之中,让人耳目一新。模型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形态,在科学教学中,建立和正确使用模型,重视模型思想的运用,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细化,使抽象问题直观、具体、形象、鲜明,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金老师这种大胆创新,突破常规,在教学中用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经常使用的建模思想,让人不禁叹服! 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我怀着期待,怀着仰慕,目睹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领略了名师们对教学资源的独特处理,对文本的非凡解读,对教法学法的别样选择,肥沃了初中科学课堂这片热土,同时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启示:1、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与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传授结论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加强“过程式”教学,并结合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知识体系的扩展、知识原理的应用等,把科学方法教育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2、巧设问题情境,注重科学探究意识及兴趣的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巧设教学情境,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这对问题的解决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引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扮演真正的引导者,以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问” ;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勤问”。4.积极鼓励评价,激发学习热情。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鼓励质疑,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用肯定的态度加以赞扬,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他们一旦提问,首先要称赞他们的勇气,然后再帮他们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则不要嘲笑讽刺,而是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就应该鼓励他们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 或许这些,并不是想学就能学得来的,但短短的两天的学习时间,却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引起了我心灵的震撼,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知道,只有平时不断积累,只有经过这不断地追求、在积累中不断反思,不断地研究,才能与学生一起进步!不断的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