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袁老师上《东北秧歌》,教学设计在上次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的变动。这节课凸显音乐的特点,很好地关注了音乐,做了较深层次的挖掘,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价值,收获了音乐。后面老师让学生进行秧歌律动表演,花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动作不到位,勉为其难地按老师要求完成,效果不是很好。我认为律动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秧歌音乐的一种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如果失去了律动的最终目的,就应该考虑一下设计是否合理了。 通过这节课,我又一次看到了音乐课应该如何上才更有价值,设计的理念应该怎样把音乐的价值贯穿其中。引起我思考的问题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艺术是每名教师都应时刻修炼的一门功课。 袁丁老师第一次上课比较的平和,第二次上课显得心急很多。原因是担心学生不配合,教学内容上不完。面临她的问题,我禁不住反思自己的教学状态。学生怎样会乐于与教师交流?我做得怎么样?教学就是一种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质量如何? 我们都佩服刘老师在课堂中总是能与学生充分、恰到好处的交流,为什么自己面对学生,总觉得难以游刃有余呢? 教师应有平和、宽容的心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如果急躁,便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学生也无法很投入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心里会更加着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教师的急躁体现在以下方面: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而是一心想着自己想要的答案;不给与学生恰当的评价;置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不顾,一心想着完成教学流程;语言的把握不够亲切自然等等。 提问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铺垫,高质量的提问设计,是使教学活动很好展开的保证。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的交流便会更加流畅。 针对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我想可能是以下原因:问题难度不恰当, 太难了答不出,或太简单了,觉得很弱智,不愿意回答;学生对老师不熟悉,老师还没有让学生放开拘谨的感觉,所以不愿意参与回答和活动。所以这对老师的心态、语言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学生尽快地接受你,乐于与之交流。 我深刻地记着刘老师说过的话:教学就是交流的过程。要让自己很好地与学生在课堂中沟通交流,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只有老师表现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必须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