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剪羊毛》 听完王老师上的《剪羊毛》,心里颇为震撼。从备课,到第一次的试教,到修改教案,再到这一次的开课,每一步走来,王老师都在不断地进步。在这次的课堂上,王老师已经充分抓住了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习歌曲,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进程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并且拓宽了学生思维。 一、谜语导入,故事引趣,营造课堂良好气氛 片段一:在新课开始时,王老师跟学生一起律动,她用了这样一个故事导入:“今天,我们的音乐课堂上要来一位新朋友,我来猜猜它是谁?”顺势用一个谜语导出了这一课的主人公——“羊”:年纪不大,胡子一把,喜欢吃青草,该叫妈妈。 片段二:王老师在学生还沉浸在猜对谜语的兴奋之中时,对学生说:“今天小羊就要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羊王国。”课件出示火车行驶的画面,配上《剪羊毛》的伴奏音乐。王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童话故事的情节,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和王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 评析:王老师在课的开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故事情景。当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一个个心里想的还是课间休息时的种种游戏,当一进入课堂时,王老师并不急着向学生教授新课,而是将学生的思绪从课堂之外拉回来。猜谜语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王老师巧妙地利用了谜语,出示了本课的主题“羊”。喜爱动物是小孩子的天性,王老师编织了一个去羊王国旅游的故事,学生一听,马上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她身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个个脸上洋溢着笑脸。学生马上就融入了老师创造的情境之内,跟着老师一起配合音乐做着动作,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而有了这样好的开头,为整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在看中听,在听中辨,运用游戏顺利解决教学重难点 片段一:在节奏练习这个环节中,王老师这样过渡:小羊要考考我们,看看我们是不是羊王国的朋友。羊王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脚步声,听,这是小羊的脚步声。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条节奏X X •X | X X X X | X X •X | X 0||教师自己拍打这一条节奏。“那我们的脚步声又是怎么样呢” 师接着有出示第二条节奏X X X | X X X X | X X X | X 0||让学生找不两条节奏的不同之处,接着试着拍这两条节奏。 片段二:在旋律练习环节中,王老师运用了“剪羊毛”的游戏来展开这个环节。“夏天到了,羊儿们披着厚厚的羊毛外衣非常的热,我们来把小羊身上多余的羊毛外衣给剪掉吧,让他们过个凉爽的夏天。”课件出示三只小羊,此时,教师提问:谁先来为第一只小羊剪羊毛呀?学生个个高举小手,深怕老师看不见他。当学生点击小羊时,发现小羊身上的羊毛是是一条长长的旋律。紧接着,学生便兴致盎然地学完这条旋律。当学生学会这条旋律时,课件也适时地出示被剪了羊毛的小羊。老师运用同样的方法,顺利地学完了三条旋律。 评析: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的民歌,歌曲反映了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的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附点节奏的运用,赋予了歌曲活泼跳跃之感。但是附点节奏的出现,给学生的演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王老师让学生感看课件上的节奏,聆听自己拍打节奏,让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感受附点节奏,并提前解决这一难点。旋律练习的时候,通过“剪羊毛”这样一个生动的游戏顺利解决了难点。这两个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促使学生讲试听有机地结合,在教师设置的生动形象的情景中,既“看”了不同的节奏表现的不同形象,有听到了不同节奏的特点,又领略了一番别样的“剪羊毛”。平时,学生对于节奏的练习、旋律的练习,总是紧皱眉头,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而且是迫不及待地去学习,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 三、听觉领先,采用不同方式聆听歌曲 片段一:王老师让学生初听范唱时,这样过渡:小朋友实在太聪明了,现在小羊就要带我们去参观羊王国了。让学生边欣赏羊王国的美景,边聆听歌曲范唱,过渡地不露痕迹。 片段二:第二次聆听时,王老师让学生聆听自己的范唱,“看见这么美丽的大草原,老师也想高歌一曲,能给我这个机会吗?”接着教师边做动作,边唱歌。 片段三:在第三次聆听歌曲范唱时,王老师这样过渡:小羊们非常的开心,为了感谢大家,小羊们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剪羊毛》。 评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艺术需要用心去体验。王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聆听歌曲,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观参与。这一切都是很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学生感觉自己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和王老师在羊王国里旅游,学生自己会去聆听,去感受。 但是课无完课,本课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听辨节奏,应由简入深 片段一:王老师让学生听羊和小朋友的脚步声时,先出示了X X •X | X X X X | X X •X | X 0||这条节奏,之后再出示X X X | X X X X | X X X | X 0||这条节奏。 评析:王老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听辨附点节奏,可是学生却偏偏不买账,最后老师自己揭题。如果王老师首先出示的是X X X | X X X X | X X X | X 0||这条节奏,然后在这条节奏上,利用课件,在原来的基础上导入附点,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加直观形象。学生一看便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由简入深,循序渐进,降低了难度,使教学过程显得更加流畅。 二、对歌曲处理,应更加地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片段一:在学唱学会这首歌曲之后,王老师适时地对歌曲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听辨歌曲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情绪。王老师采用了弹奏的方法,通过改变伴奏音型,来表现歌曲中出现的不同的情绪。 片段二:从一开始,学生学唱这首歌曲时,王老师就用原调——C大调让学生演唱。 评析:我们的学生毕竟不是专业的音乐学院的学生,让学生通过听教师的演奏,而来区别歌曲的不同情绪,这已远远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其实,让学生区别情绪的不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以及夸大的肢体动作。这样,学生通过观看,马上就能说出情绪的不同。而不用教师一而再地去弹奏,学生还不能理解。而学生一直达不到教师认为的声音要求,原因也在于这首歌曲本来调就很高,而王老师一直让学生在这个调上演唱,学生显的很吃力,这个时候让学生戴上感情演唱,学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教师不妨先降一个调让学生学唱,等学生掌握了之后,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再回到原调也不迟。 二、对表演不过过于限制 片段一:王老师让学生创编动作时,一句句地提问学生,让学生一句句地进行创编。 评析:在这个地方,王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表演,只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为歌曲做辅助。王老师让学生一个个地创编,既限制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浪费了时间。教师不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从中挑出好的动作,学给学生看,让学生试着学一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表演的要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音乐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