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评价: 《苇叶船》是赵老师上的一堂示范课。 1.充分体现了学科本位,即音乐性。 音乐性是音乐教学中的根本,也可以说是审美的第一要义。我们不难发现,这堂课赵老师虽然以谈话方式从处理歌曲入手,做到先入为主,但教学主线关注的始终是音乐。从聆听歌曲旋律到熟悉歌曲旋律;从感受旋律的情绪、速度到分句划拍模唱乐谱;从聆听教师的范唱到学生的学唱;从学习填充唱到学会轮唱,最后搭起全班参与的简易合唱队到表演唱等等各个教学环节无不体现出一种探求美的真谛,获取在学习中产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和健康审美的标准。 2.充分体现了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知识与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音乐审美教育,但不意味着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质。本堂课教学中,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能听辨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随乐跟唱歌谱;能与他人一起用深情、流畅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苇叶船》。教师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既注重了歌曲的教唱咬字吐字的方法训练,又处理好了歌曲情绪与情感的表达,解决了以往的唱歌课教学中“为唱歌而唱歌”的现象,课堂教学效果中体现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字“实”。即教师“教学手段真实、教学语言朴实、教学基本功扎实”,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了科学的发声,做到了自如地歌唱,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学生学有所获,很有成就感。 3.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性。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其文化本质上它是“技”与“艺”的统一。“技”是它的载体,表现手段,也就是我们惯称的技术;“艺”是对它的情感,或者说艺术的、审美的、文化的内涵的把握。技离不开艺,艺离不开技,二者相相辅相成,融合一起才能成为音乐艺术。这样,音乐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从总体上讲是文化性的技艺训练。课堂演唱的技术当然不能脱离文化,必须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教育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在学唱《苇叶船》的第一个环节中安排了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①教师弹奏《苇叶船》的旋律,学生聆听并感受旋律的情绪和速度。 ②聆听歌曲的旋律,学生听辨旋律的节拍,听懂了这首旋律的密码是“亲切的、优美的、深情的”、“ 速度舒缓”、“四四拍子”。 ③听歌曲的旋律,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④聆听歌曲的旋律,感受旋律的进行特点,领会连音线、休止符、延时线、反复记号等等基本乐理知识在歌曲中的作用。⑤随琴模唱歌曲旋律,作发声练习。学生用发电报的声音“du” 分句划拍模唱,在模唱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围绕旋律的意境,学会用轻声、高位置地演唱,以表达学生对台湾小朋友们的思念之情。从而加深对歌曲情绪、速度、节拍的印象。 这样安排,实际上是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起到“行如流水,水到渠成”的作用。 同样,在这个部分的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安排学唱第二段歌词时,教师的语言描述生动形象,用台湾小朋友“回电报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两段歌词的理解,富于启发联想,是本堂课成功的重要一环。 最后一个环节中,完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采用师生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掀起全堂课的高潮。全班齐唱第一段,老师唱填充声部;老师唱第一段,全班唱填充声部;学生自荐(3-6名)为老师做填充声部;3-6名学生为全班做填充声部,然后交换。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10同学唱填充声部,其余同学唱齐唱部分。将齐唱、填充唱等形式很好地贯穿于唱歌教学当中,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