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嘴怪》一课属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六册教材的内容。从执教老师对教学的安排和处理上看,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吹塑纸版画技法的传授,课堂上,教师占据了主导、核心的位置,留给学生的时间、空间较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愉悦性得不到体现,未能充分展示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面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想法:
一、突显教材内容。
教材的课题是《大嘴怪》,如果没有看教材很容易给人感觉是纯绘画课,但从教材的内容与要求来看又是属于制作工艺课程,为此建议在课题前面加上:吹塑纸版画—大嘴怪。这样教学的主题就突出了。从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来看,上了25分钟了,大部分听课教师还不清楚《大嘴怪》与吹塑纸版画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联系。从开始上课执教者从认识吹塑纸,到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步骤,演示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花了大半节课,给人感觉与课题不相吻合。然后用了3分多钟讲大嘴怪,真正留给学生作画的时间不到8分钟,因为还要留一些时间进行小结和作业点评。改课题是为了突出教学主题,让人一看就十分明白,本教材编者的意图是用吹塑版画的技法来表现大嘴怪。
二、调整教学程序。
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安排了六大板块:
1、谈话导入
2、欣赏感知
3、探究新知
4、创设情境
5、自由创作
6、交流评价
导课只有一句话:“今天教师邀请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好吗?”执教者的重点放在第二板块和第三块“欣赏感知”与“探究新知”。从欣赏吹塑纸版画入手,到了解吹塑纸,介绍吹塑纸的性能,请同学用手触摸感受吹塑纸与普通纸的不同,再请同学在吹塑纸上留痕迹,把痕迹与范画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进行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步骤讲解,再由教师亲自操作演示吹塑纸版画的整个制作过程。然后让学生从范画中发现不同的手法产生出的特殊效果,再由小组汇报研究的结果。
这个过程不仅繁杂,而且内容也重复。我很赞同黄建辉老师在评课中提出的建议,黄老师建议,课前先在黑板中央贴一张2尺见方的吹塑纸,上课时教师直接切入主题:请同学们可以任意使用工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吹塑纸上留下自己画出的痕迹,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线条也可以是简单的图案。这段话告诉了学生二个信息:①上来表演留痕迹没有难度,②又点意识,有点趣味,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老师一段轻松恢谐的话语,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更增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老师究竟要干什么?一种迫切想知道迷底的结果自然就把学生的心都收拢在了课堂上。各种各样的猜想自然就产生出来,这样一个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
第二个过程老师象变戏法一样,用粘满油墨的滚筒快速的把学生刚留在吹塑纸上的痕迹全部盖了。学生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老师瞬间的变化让学生从好奇到困惑,必然引起学生更加关注事情发展的结果。老师正需要学生这样专注的求知学习态度,忽然放慢速度,让学生清清楚楚的了解老师表演的整个过程。迷底出来了,原来老师把同学们留在吹塑纸上的痕迹清晰的拓印在图画纸上了。同学们和老师随意在吹塑纸上画出的痕迹,突然变成一幅意想不到的精美作品,让学生吃惊不小,同时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老师趁势请同学说说自己刚才是怎样在吹塑纸上留下痕迹的,都用了什么方法,在同学的自我介绍中一些简单的吹塑纸版画技法技巧问题解决了,这时再让学生欣赏教师四幅采用不同技法表现大嘴怪的作品,学生就容易去思考一些问题,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不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吗?
第二个过程教师基本不用怎么说,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和基本技法问题都解决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教师直接灌输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和讲解吹塑纸版画制作的技能技巧,从学生的可接受度来说是不一样的,老师直接传授,对学生而言是间接经验,而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感受到的是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虽然两种方法都解决了吹塑纸版画的制作和基本技能问题,但效果是决然不同的。前者用了大量的时间只是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而后者不仅费时少更多的是关注到学生的发展。
接下来要回到课题《大嘴怪》来。本课要求以吹塑纸版画的形式来表现大嘴怪,怎样表现大嘴怪这里不再多说。
学生在充满激情中完成大嘴怪的设计后,亲自动手拓印吹塑纸版画,再一次体验了制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在教学小结上,由学生总结出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与步骤就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因为学生专注的看了教师的现场表演(示范),又自己亲自操作了,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来,就是个别同学回答不完整,在其他同学的纠正下,也能完全弄清楚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步骤与全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