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聆听《蓝印花布》有感 每次聆听陈老师的公开课,都让我有一种阅读一篇精彩文章、欣赏一幅美丽画卷或是观看一场生动演出的感觉。她那自然亲切的教态,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良好的课堂教学密度给我很大的感触,让我有不小的收获和启发。 一、以游戏热身,创设良好情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陈铁梅老师在《蓝印花布》这课的第一锤,就安排了“特产竞猜”的游戏。众所周知,乐于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加之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南通特产的感性认识,增强自豪感和荣誉感,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或许可以适当地选择“游戏教学导入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转换成“游戏”,通过游戏的感性活动,揭开教学知识点的神秘面纱。 二、层层递进,挖掘探究魅力 整堂课,从感知蓝白之美,到领略图案富有的寓意以及它独特的构图形式,再到图案的临摹与设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将同学们对蓝印花布从感性认识推向理性认知,直至形成他们主动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图案寓意以及构成形式的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同时使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正如德国著名学者斯普朗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陈老师在对蓝印花布艺术的理解层面、评价层面、制作层面中,让学生针对一系列的问题去思考。比如:“蓝印花布颜色单纯,聪明的南通人民采用什么办法使它变得绚丽多姿?”;“选择这些题材(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寓意?”;“这些图案一般都有什么样的图形构成?”;“这种蓝白艺术效果是怎样形成的?”……陈老师设计的问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收有放,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节奏美。让学生由“旁观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最终达到探究传统艺术的“爱好者”。 三、和谐师生,保证有效教学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没有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发展的土壤。“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上,陈老师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目光、积极的情绪对待所有的学生。这为学生认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作了很好的伏笔。仍记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陈老师那鼓励的眼神以及表扬的话语,这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啊!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在若干年的教学工作后曾这样总结过:“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能够让学生活得愉快,也可以让学生活得悲惨。”的确身为教师,我们一句激励性的评价可能都会成为一种思维的点缀。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我们的有效教学。 以上,是我听陈老师执教的《蓝印花布》后个人的一些感悟和反思,目的是想让自己从听课中学习到精华,使自己能更好地掌控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