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折纸染色》评课稿 《折纸染色》中作品的制作,主要利用生宣纸的渗透效果,(那就是不同的折纸方法和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染色,效果就不一样),所以作品的最后效果往往带有一种偶然性,这也正是折纸染色的精华所在。作品的图案、色彩效果往往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最能吸引低段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作激情。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内在的兴趣。"从各学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创编源于生活,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情景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折纸染色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被丰富多彩的、非常漂亮的折纸染色作品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哇!真漂亮!……太美了!"接着教师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介绍作品并出示课题:折纸染色。随后,教师提问:1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能说说吗?2这些图案和色彩你觉得用在什么地方比较好?让学生讨论回答。 再接着教师先出示印染或手工染的丝巾让学生欣赏,并与折纸染色作比较。随后,又出示APEC会议各国元首身着唐装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唐装的面料就来自余杭。 点评:开放学科本位,体现综合理念。 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出示折纸 染色的范作和印染或手工染的丝巾,还出示APEC会议各国元首身着唐装的图片,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漂亮的印染丝巾,了解美术与生活的紧密的联系。了解唐装的面料来自余杭,了解余杭历史上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了教师在对教材处理上综合的大美术的理念。 教学情景二: 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性地折纸后,以四人为一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红、黄、蓝三碟已调配好的水彩色,让学生自由尝试染色,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争取染出更漂亮的作品来。 随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欣赏评议作品,并评选一张最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于是学生开始评选,有的认为这张最好,有的认为那张最好,有的认为自己这张最好,许多小组的意见往往不能统一。在意见没有统一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于是小组内有的同学开始效仿,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了黑板上,各小组的情形也基本相似,胆大的同学纷纷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胆小的同学经过一阵犹豫后,终于挡不住诱惑,也纷纷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看到此情景,教师被感动了,终于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也就不再坚持每小组评选一张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了。再经过了-番自评、互评后,教师表扬了全体同学,说每个小朋友的作品都很有创意,与众不同,而且都很漂亮。 点评:开放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 开放教学过程,就是不要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教学程式,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实施教学的开放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生气、乐趣和对智慧的挑战,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在学生作品展示这一环节中,能及时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面向全体学生,给了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其意义将是深远的。反映了教师良好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 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这是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的。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呈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如果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在这一过程中,看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了同学,实际是自我欣赏的过程,也是自我满足的过程。 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实际也是给了每个学生一次成功的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