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整体构思自然巧妙 本堂课的设计采用板块活动设计,分“什么是残疾人”、“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怎样帮助残疾人”三大板块。尤其是第三板块的设计具有层次感:(1)生活中为残疾人献出力所能及的爱,(2)不能嘲笑、嫌弃残疾人,应把他们当朋友,(3)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 二、活动贯穿全过程 活动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最大特点,也是课堂的活力之源。本堂课的设计实现了从“说理”到“实践”的转变,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如:“盲人拿东西”和“单手穿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活动目标都非常明确,学生全身心投入,在活动中感悟,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 三、凭借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材中只安排了“他们不容易”和“我能为你做什么”两部分内容,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充分挖掘儿童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如:课前,让学生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示典型、富有时代感的材料……这些鲜活的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认知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了生活化的课堂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活动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盲人拿东西”和“单手穿衣”两个活动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学生每天都要做,因而体会更深刻、更真实。(3)事例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如:张海迪是家喻户晓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典型。这些都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但是教学中还有很多遗憾,教学环节安排过多,有的活动开展不充分。例如安排的“身残志坚”故事,教师包办讲解,学生没有更多时间交流,无法引起内心深出的共鸣。否则学生会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对残疾朋友产生敬佩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