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时目标量力而行──一次研讨后的反思与实践 开篇:一次“平民式”辩课 “天有不测风云”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的第1课时。课文安排两课时。吴老师确定第一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了解自己家乡曾经发生的自然灾害。(2)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性与破坏性,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3)了解中华民族扶危救难的优秀传统,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感受“天灾无情人有情”。通过忆2008年雪灾引出灾害的危害性、破坏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搜集,交流常见的自然灾害;通过汶川大地震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天灾无情”。然后再回到雪灾和大地震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景上来,让学生体会到“人有情”。 听课的老师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周老师认为,作为一节公开课,吴老师这常课的定位比较恰当,根据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而且整堂课一气啊成,非常完美。但陈老师却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整堂课看起来似乎很流畅,但内容安排过多,在教学“天灾无情”这块内容时,有匆忙走过场的不足。 吴老师听后回应道:“其实我也考虑过这些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目标只定位在了解灾害无情,不加入‘人有情’这一板块,整堂课就缺少了完整性。而且在一堂课中,前面部分认识到灾难的无情,有助于了解‘人有情’。所以我确定了这两个板块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可能时间上是有点紧,但在课的完整性上、学生情感的共鸣上更有利。” 此时,刚工作不久的陈老师试探地问:“几位前辈,我想问一下,这篇课文应该是两课时上的,第一课吴老师的目标都完成了,那她第二课时应该上什么呀?” 辩论声戛然而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