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课教学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 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照本宣科地把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来讲授,而是作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作为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准确把握本课教学目的要求的基础上,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整合,能够针对当地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适量补充教学内容,而且使之与教材内容水乳交融,相辅相成,表现出了较强的驾驭教材、组织材料的能力,提高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程资源的地位与作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本节课中,教师做了积极的尝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和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资源,特别是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从而很好地转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一方面,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在这节课中,教师紧紧围绕“小心,别伤着”这一主题,从学生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题材,多方位、多角度地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努力实现这样的教学氛围:课堂是学生生机勃勃的生命和智慧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驰骋和创意生成的沃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纳,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唤起,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相互融合,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识的生成与创造,从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生成—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
|